這是我最近新買的"心靈勵志"書集
大標題寫著 [你經常覺得身心交悴,無精打採,缺乏動力,活得毫無感受嗎?
生命寶貴,何必浪費時間在怨天尤人和意志消沉上?? ]
當我看到標題時,,,,真想大聲說:是ㄚ~~!我就是那種缺乏動力ㄉ人
內容簡介
在這個年代裡,你有高IQ、好EQ,可能還比不上你有吸引人的AQ(Aesthetics Quotient,審美指數)重要。
白色iPod為何熱賣?郭台銘與尼采有什麼關係?如何理解「美學」和「風格」的經濟價值?什麼是「全球城市」?「設計」為何是21世紀國家的「國力指標」?
台灣的經濟、企業、工作者,正面對眾多的關鍵選擇--如何由「製造業經濟」,進化到「知識經濟」或「創意經濟」?如何由「專精代工」,過渡到附加價值更高的「品牌」或「設計」?如何由「紀律的個人」,變身成「美感的個人」;由「勤奮生產者」,轉化成「自由消費者」?
《美學的經濟》這本小書,不是財經論文,而是財經散文,它無法提供標準答案,但它有60個不同思考的方法、新鮮的觀察角度、跨國採訪經驗的衝擊,幫助你面對變遷的台灣與自己的人生之時,能激盪出更多的想像力。
內容簡介:
於2005年11月10日,「美的沉思」獲金鐘獎次日)
近幾年在IC之音主持了一個叫做「美的沉思」的節目,其中談生活美學的部分,由遠流出版公司楊豫馨整理,編輯成這一冊《天地有大美》。「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是莊子的句子,我很喜歡,常常引用,就移來做了書名。
莊子談美,很少以藝術舉例,反而是從大自然、從一般生活中去發現美。
莊子講美學,最動人的一段是「庖丁解牛」。「庖丁」是肢解牛的屠夫,在一般人的印象中,屠宰的工作,殺豬解牛,血淋淋的,似乎一無美感可言。
新文化運動以來,文藝理論的介紹在各種雜誌上常常看見,就中自以關於文學的為主,別的偶然一現而已。
同時各雜誌的插圖卻不斷地複印西洋名畫,論時代,不分派別,大都憑編輯人或他們朋友的嗜好。也有選印雕像的,但比較少。他們有時給這些名作來一點兒說明,但不說明的時候多。
青年們往往將雜誌當水火、當飯菜;他們從這裡得著美學的知識,正如從這裡得著許多的知識一樣。他們也往往應用這點知識去欣賞、去批評別人的作品,去創造自己的,不少的詩文和繪畫就如此形成。這種東鱗西爪積累起來的知識共是「雜拌兒」--還趕不上「雜拌兒」!
因為雜拌兒總算應有盡有,而這種知識不然。應用起來自然是夠苦的,夠張羅的。從這種凌亂的知識裡,得不著清清楚楚的美感觀念。徘徊於美感與快感之間,考據批評與欣賞之間,自然美與藝術美之間,常使自己衝突,自己煩惱,而不知道怎樣去解那連環。
又如寫實主義與理想主義就像是難分難解的一對冤家,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各有一套天花亂墜的話。妳有時樂意聽這造的,有時樂意聽那一造的,好教你左右做人難!
■本書簡介
紐約時報、BusinessWeek、Amazon #1暢銷書美國半年內銷售破百萬冊八月《天下》雜誌封面主
題 EQ之後最轟動的趨勢話題
《BusinessWeek》說,所有的MBA都在讀《世界是平的》。
內容簡介:
思考的步驟及分類方式,可以協助經理人學習更有效、更有技巧的思考方法。
這本書並不是為天生的策略家、有創意的企業家、天生的領導者,或其他擁有預測能力
的人所寫的;它是為了嘗試建立策略眼光和計畫,希望也能擁有一些天生策略家才能的一般
人而寫的。根據研究顯示,思考的步驟及分類方式可以協助經理人學習更有效、更有技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