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在這個年代裡,你有高IQ、好EQ,可能還比不上你有吸引人的AQ(Aesthetics Quotient,審美指數)重要。

  白色iPod為何熱賣?郭台銘與尼采有什麼關係?如何理解「美學」和「風格」的經濟價值?什麼是「全球城市」?「設計」為何是21世紀國家的「國力指標」?

  台灣的經濟、企業、工作者,正面對眾多的關鍵選擇--如何由「製造業經濟」,進化到「知識經濟」或「創意經濟」?如何由「專精代工」,過渡到附加價值更高的「品牌」或「設計」?如何由「紀律的個人」,變身成「美感的個人」;由「勤奮生產者」,轉化成「自由消費者」?

  《美學的經濟》這本小書,不是財經論文,而是財經散文,它無法提供標準答案,但它有60個不同思考的方法、新鮮的觀察角度、跨國採訪經驗的衝擊,幫助你面對變遷的台灣與自己的人生之時,能激盪出更多的想像力。

  ‧16頁彩色Photo story,示範商品的美學、設計的美學、使用的美學、工作的美學、服裝的美學、品牌的美學、城市的美學、品味的美學等8種美學經驗。


作者在Blog自序

台灣經濟的未來會往哪裡去,沒人說得準,但可以確定的是:再也難回到製造業主導的昔日了。理由很簡單:在中國崛起之後,「製造」的報酬基準點一下子拉到最低,除非我們願意大幅降低所得,否則就無法再靠製造業,拼各種政治人物的口號經濟。

對於西方,或高所得國家來說,由於有了「中國」或「東歐」這兩個世界工廠提供製造服務,這些社會裡的經濟活動,自然而然,就把重心由「生產」轉到「消費」(當然,我的老師葉啟政會說:還有更多原因,促成了由「生產」向「消費」的移動,容後再表)。

這是一個天翻地覆的轉變,自十九世紀大規模工業革命以來,這是工業化國家第一次把「生產」從發展的agenda上移開,連帶地,人們的心智、學術、社會實踐、日常生活、制度等各層面,都開啟了大胎動。

九○年代到今天,這些富裕國家社會變遷的最大特色,就是人人「學習如何花錢」,或者是「如何透過花錢,來賺錢」。這個過程,許多人稱之為「消費社會的崛起」,不管這字眼在老一輩、勤儉持家的人耳中聽來多麼刺耳。

而「消費社會」是透過哪種機制,和我們日常生活搭上線?我的觀察是:「美學」。過去,這個字眼是哲學系裡的課程,但今天,人人都會使用──雖然未必能理論化它,但光憑個人的敏感和可感經驗,加上日常的學習,已完全足夠提供消費社會自我繁殖和成長的能量,更何況──有愈來愈多的媒體,來教你各種的「美之可能」、「美的知識」(很多人看《壹周刊》,是看它精采的各種「消費故事」和「配比建議」,而非「八卦」)。

舉例來說:很多上班女生都有超過30雙的鞋子,男生有超過30條的領帶,這些「裝備」能幫助你「理想化」今天的自身意象,你希望今天是這樣或那樣地,被同事、長官、客戶或外遇情人如此看待,由一雙鞋子和一條領帶起,你每天都可創作不一樣的自我。

乍看下--美學的經濟,看來棒極了;但其實它是種「悲喜交集的福音」,它的內涵中有更多的壓力、創傷和苦痛,當「創作自我」變成一種義務(老闆天天指著你:「要給我有創意一點!」),當你的企業因「市場fashion化、蜉蝣化」而疲於奔命,當女人和男人的櫃子,再也裝不下由賣場帶回來的行頭,你會發覺:工作、人生,都需要重新思索。

這本書是我自己的思索歷程,它最早、最早的緣起,來自於九○年代中期的某一天,我在購買某一件商品時,突然發現:就在簽下信用卡帳單的那一刻,方才所有的購物快感,居然一下子消失無蹤了。由這個很私我的出發點,延伸向全球化社會和經濟,由消費開展到工作(甚至波士頓紅襪隊),從工業設計、品牌工程,過渡到美感、快感、風格的社會。

這是一本middleware(借用IBM軟體事業群的概念-在操作系統軟體和應用軟體間,搭個可互相理解的中介平台)概念的書,嘗試在西方理論和台灣生活,當個轉譯者,議題雖然雜七雜八,但思索的線路是單純的:我們如何面對眼前非常熟悉、卻又高度陌生的世界。 

美學的經濟:台灣社會變遷的60個微型觀察
作者: 詹偉雄/著       
出版社: 風格者
出版日期:2005 年 07 月 30 日  
語言別:繁體中文       

(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clairetseng26 的頭像
    clairetseng26

    claire的部落格

    clairetseng2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