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克辛廣場 藍色清真寺 聖索菲亞大教堂 托普卡匹皇宮

 

聖索菲亞大教堂.jpg

 

(/維基百科)

 

IMG_0491-1.jpg

 

 

▍聖索菲亞大教堂(Aya Sofya Muzesi)

 

歷史近1500年悠久的聖索菲亞大教堂,一棟改變了建築史的拜占庭建築。

 

聖索菲亞大教堂是充滿違和感卻又有著奇異協調的建築物,它曾經做為東正教堂、羅馬天主教堂與帝國清真寺使用,在土耳其共和國成立後,被改建為博物館,展示著不同宗教所存留下來的遺跡,例如:「聖母抱子像」旁邊則高掛著「伊斯蘭書法」。

 

瞭解土耳其歷史的人就知道,這裡經歷過無數次的戰爭,不同種族、宗教的人曾經占領這裡;又離開;又繼續被占領、離開,因此教堂被改為清真寺,清真寺被改為教堂已是常態。

 

也因為這些原因,讓聖索菲亞大教堂具備了衝突與和協之美。

 

聖索菲亞原意為「聖智」,出自聖經中保羅的書信:「基督總為神的能力,神的智慧」。

現在的聖索菲亞大教堂其實是第三代教堂。

 

第一代為360年君士坦丁大帝所建,為拉丁柱廊式教堂,之後毀於政治動盪。

第二代為狄奧多西一世所建,木製的教堂在判亂中遭祝融波及,只有少數大理石石雕保留下來。

第三代教堂為查士丁尼一世下令修建,結合數學家與物理學家的精密計算,彙集帝國內各地石材,完成宗座聖殿形制的圓頂大教堂。

 

君士坦丁堡之圍.JPG

 

(/google 1204年的君士坦丁堡之圍 (又稱第四次十字軍東征))

 

聖索菲亞大教堂歷經多次地震後的重修,最後在第四次十字軍東征中毀壞,具紀載當時入侵君士坦丁堡時,其指揮官立刻被聖索菲亞大教堂之美給吸引住了,要求所有士兵不得破壞教堂內的東西,只允許士兵們掠奪平民商家,但勝利的興奮讓他們沖昏了頭,趁亂掠奪君士坦丁堡,血腥屠城三天三夜,聖物慘遭洗劫一空,這大概是他始料未及的吧~!!

 

 

延伸閱讀  君士坦丁堡之圍

 

 

1453年鄂圖曼帝國征服君士坦丁堡後,蘇丹穆罕默德二世(Mehmet )立刻招來伊瑪目宣讀清真言,將聖索菲亞大教堂改為阿索菲亞清真寺,並用灰泥遮蓋了鑲嵌畫,移除東方教會的祭壇、聖幛與器皿,由建築師錫南設計增建了喚拜塔,並在外部加上扶壁撐住了沉重的圓頂。

 

阿索菲亞清真寺是伊斯坦堡地區重要清真寺的興建範本,包含蘇丹艾哈邁德清真寺、蘇萊曼尼清真寺、魯斯坦帕夏清真寺。

 

凱末爾率領土耳其獨立後,阿索菲亞清真寺則被改建為博物館,且禁止宗教用途,終於這座見證了數個帝國興盛衰亡的建築以博物館的身份重新對世人開放。

 

1930年代,來自美國的考古學家,發現在教堂內部石膏底下,藏有許多鑲嵌畫,聖索菲亞博物館於是展開了緩慢的修復工作,由於悠久的歷史與多次的增建,恢復鑲嵌畫就意味著需要拆開覆蓋在上的伊斯蘭藝術,因此如何在基督宗教藝術瑰寶與伊斯蘭璀璨文化間取得平衡,成為聖索菲亞博物館未來所面臨的重要課題。

 

 

聖索菲亞大教堂的建築之美

 

聖索菲亞大教堂1.jpg

 

(/維基百科)

 

聖索菲亞大教堂是拜占庭式建築最佳的現存範例,其鑲嵌畫、大理石柱子及裝飾等內景布置極具藝術價值。大教堂的富麗堂皇及精美粉飾令查士丁尼也不禁聲稱:「所羅門!我已經超越了你!」(Νενίκηκά σε Σολομών)。

 

查士丁尼監督著聖索菲亞大教堂的建造,直至塞維亞主教座堂完成前,聖索菲亞大教堂保持著最大教堂的地位達一千年之久。

 

聖索菲亞大教堂是古代晚期建築的一大成就,又是拜占庭式建築的第一個傑作。

 

在建築及禮儀方面的影響深遠並普及至正教會、天主教會及穆斯林世界。這座教堂內一共使用了107根柱子,柱頭大多採用華麗的科林斯柱式,柱身上還增加了金屬環扣以防止開裂。

 

大教堂最大的圓柱高1920公尺,直徑約1.5公尺,以花崗岩所制,重逾70噸。查士丁尼一世曾下令將巴勒貝克、黎巴嫩的八個科林斯柱式拆卸及運送到君士坦丁堡建造聖索菲亞大教堂。

與主要使用大理石的希臘建築以及主要使用混凝土的羅馬建築不同的是,聖索菲亞的主要建築材料為磚塊。

 

 

教堂內部的空間廣闊,結構複雜。

教堂正廳之上覆蓋著一個最大直徑達31.24公尺、高55.6公尺的中央圓頂,圓頂直徑較萬神廟的穹頂直徑少了四分之一,但高度卻多了四分之一。

 

圓頂下連綿的拱廊使圓頂看似失重,其下方的40個拱形窗戶引進光線,使室內呈現色彩。由於經歷過為數不少的維修,圓頂已經不是絕對圓形的底座,圓頂略呈橢圓,其直徑介乎31.24公尺至30.86公尺之間。

 

 

如何在立方體的建築上放置圓形穹頂,一直是古代建築學的上的難題。

 

聖索菲亞大教堂給出的解決之道是帆拱,四個三角凹面磚石結構將世界上最大的圓頂之一架設在了恢弘的大廳之上。

圓頂的重量通過穹隅,由角落的四條巨型柱子支撐,圓頂看似就在這些柱子的四個大拱形之間浮起。

在東西兩端各有兩個半圓穹頂分散重量,每個半圓穹頂又將其壓力進一步分散至三個較小的半圓穹頂上。

 

室內地面舖上了多色大理石、綠白帶紫的斑岩以及金色的鑲嵌畫,在磚塊之上形成外殼。

這些覆蓋物掩飾了柱墩,同時使外觀看起來更加明亮。

 

 

建築風格

 

在教堂的東端和西端,拱形缺口由半圓頂伸展,形成了半圓座談間。

這種圓頂層次創造了在主圓頂下的廣闊橢圓空間,這在近古時代是前所未有的。即使如此,圓頂的重量依然造成問題,因此在奧斯曼帝國時代,建築師米馬爾·希南在建築的外部修建了扶壁用以加固。

 

在外面,簡單的灰泥牆突顯了拱頂及圓頂,而外牆的紅黃之色是十九世紀復修時由建築師福薩蒂加上的。

 

教堂西南方的叫拜樓以紅磚建造,而其餘三座叫拜樓則以白色的石灰石及沙石建造,當中東北方較為狹窄的一座是巴耶濟德二世所興建的,西方兩座較大的叫拜樓是塞利姆二世所建的,由奧斯曼帝國著名的建築師米馬爾·希南設計。

 


 

戶外區 

 

喚拜塔(Minaret)

 

IMG_9590-1.jpg

 

聖索菲亞大教堂最早的喚拜塔為木製,現今已消失,後來改用磚砌,才能保存至今。

 

目前喚拜塔共有四座,建於蘇丹塞利姆二世執政時期,其中西側二座為錫南的作品,這讓原本不對稱的外型成為四角對稱的建築。

1847~1849年間,蘇丹阿卜杜勒·邁吉德一世下令大規模修復,將喚拜塔調整為同一個高度,完成現今的外貌。

 

 

 

淨禮池(Baman)

 

IMG_9585-1.jpg

 

進入驗票口後,右側可以看到一個涼亭,這是淨禮儀式所用的噴泉,為穆斯林進入清真寺禮拜前洗淨手腳之用,淨禮池為1740年蘇丹馬哈茂德一世所建,當時還修復增建了伊斯蘭學校與圖書館等,並將清真寺改為「庫里耶」建築群,也就是以清真寺為中心的行政組織。

 

DSC05357-1.jpg  DSC05356-1.jpg

 

我們先稍在入口處休息,聽導遊講解一段聖索菲亞大教堂的建築史,等會兒入內後又要開始上「歷史課」了,我不得不稱讚一下,這次的導遊真的很專業,在歷史地理的解說上真的很用心,不但在車上會翻地圖講解,到目的地後每個景點又會更詳盡的解說,讓人更瞭解土耳其這個國家。

而另一側是紀念品商店,賣的東西與其他商店無異,只是關於聖索菲亞大教堂的商品更多樣化。

 

 

 

聖索菲亞大教堂內部

 

Hagia_sophia.jpg

 

(聖索菲亞教堂的結構示意圖)

(/維基百科)

 

 1.內廳南側的出入口 2.帝國大門 3.哭泣柱 4.米哈拉布 5.敏拜爾 6.蘇丹樓座 8.淨潔甕 b.邦克樓之一。

 

在正式進入聖索菲亞大教堂之前,可以在西面的庭院內看見之前第二座教堂的殘骸。

 

進入大門之後首先看到的是寬為5.75米的外廳,外廳的裝飾頗為簡單。在外廳的東面即為內廳,它們之間有五扇包裹著青銅的橡木大門可供通行。

兩者的屋頂都以九道券拱相支撐,以大理石鋪設地面。內廳的寬度為9.55米,同時也比外廳高出不少。

 

通過內廳北側的坡道,遊客還可通往位於二層的迴廊。內廳南側的一道邊門現在被用作博物館的一個出口,當初卻是宗教儀式時專供帝王使用的。

 

 

 

 聖索菲亞大教堂一樓 

 

聖索菲亞大教堂平面圖.jpg

 

(聖索菲亞大教堂平面圖)

(截圖/美麗快報:千年的帝國都城──伊斯坦堡Istanbul,作者:行雲)

 

 

 

全能的基督鑲嵌畫

 

DSC05365-1.jpg

 

(帝王匍匐在基督腳邊)

踏入博物館主建築後,首先來到光線昏暗的外廳,中央三道門可以前往大廳,這三道門是帝王專用,門上的鑲嵌畫為東羅馬帝國皇帝利奧六世(Leo )所建,中央為主耶穌,左右兩側分別為聖母瑪利亞及大天使加百利,腳邊為匍匐在地的利奧六世。

 

 

 

加冕地 (Omphalion)

 

DSC05419-1.jpg

 

(彩色地磚)

往大廳內部走,地上會出現一塊彩色斑岩地板,被稱為「世界的肚臍」也就是世界的中心之意,是歷代帝王舉行加冕禮的地方。

 

 

 

大理石石瓶 (Lustration Urn from Pergamon)

 

DSC05436-1.jpg

 

(別迦摩王國古物)

這個置放於大廳角落的巨大石瓶,來自貝加蒙遺址(Bergama),是西元前3~4世紀的希臘時代古物,為蘇丹穆拉德三世下令遷來作為儲水用,主要是作為穆斯林清潔身體之用,石瓶瓶身光滑、紋理清晰,上方瓶蓋紋飾相當精美。

 

 

 

唱經樓 (Müezzin Mahfili)

 

IMG_9622-1.jpg

 

(清真寺中的樓中樓)

位在加冕地旁的小亭,即為唱經樓,為主麻日時宣禮員與伊瑪目對答的地方。

 

 

 

◆聖龕(Mihrab)

 

DSC05378-1.jpg

 

這個金壁輝煌的大門彷彿是通到天國的入口,神聖而莊嚴,這座朝向聖地麥加方向的凹室,即為聖索菲亞大教堂改制為清真寺時的聖龕,其後方的彩色玻璃窗可讓光線映入,墨綠色瓷磚上的金色伊斯蘭書法在陽光中閃耀著光芒,而書法上的內容則為古蘭經上的經句。

 

聖龕的後方為聖母抱子像,是東方教會的重要象徵。

 

 

 

◆聖母抱子像 (The Virgin and Child)

 

IMG_0507-1.jpg

 

位於主祭壇上方半圓頂的鑲嵌畫,聖母瑪莉亞懷抱幼年的主耶穌,鑲嵌畫雖已退色斑駁,但從精心繪製的構圖,仍可想像作品剛完成時華麗的樣貌。

 

據考古學家推論,這幅聖母抱子像一般認為原有馬賽克在6世紀反聖像崇拜運動中毀壞,這幅應為9世紀時的復原品。

 

 

 

◆講道壇(Minbar)

 

DSC05430-1.jpg  IMG_0510-1.jpg

 

在聖龕右手邊的台階為講道壇,是由鄂圖曼蘇丹穆拉德三世在16世紀時增建,木製的講台上有經典鄂圖曼風格雕刻,底下的基座為大理石製。昔日聖索菲亞博物館仍為清真寺時,伊瑪目為坐在上頭傳道。

 

 

 

◆圖書館(Library)

 

DSC05425-1.jpg

 

東方側廳中的圖書館為1739年蘇丹馬哈茂德一世下令增建,原為蘇丹的書房,在金色的鐵花格門後,曾藏有5000部鄂圖曼手搞,如今已移往他處。

 

 

 

◆伊斯蘭書法藝術之美─阿拉伯字大圓盤(Islamic Calligraphy)

 

IMG_0512-1.jpg

 

IMG_0503-1.jpg

 

在進入聖索菲亞博物館大廳,抬頭仰望除了高眺美麗的大圓頂外,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在圓頂下的伊斯蘭書法大圓盤,黑底金字,充滿東方文化神秘之美。 

這些直徑達7.5公尺的書法圓盤,為19世紀伊斯蘭書法家所寫,是當今最大的伊斯蘭書法作品。

 

 

 

◆突破建築限制的圓頂(Main Dome)

 

DSC05367-1.jpg

 

在方形大廳抬頭仰望,高挑巨大的圓頂讓人覺得自己渺小,在蒼天的俯視下,人類也只不過是萬物的一小部份。

從建築學的角度來看,圓頂是相當難建造的工藝技術,不論是聖索菲亞大教堂或藍色清真寺,都將這份技藝發揮到極致。

 

直徑31.24公尺,高55.6公尺的圓頂,上面有40個小窗戶將光線引入室內,因反覆的維修,如今已經略成橢圓形,運用「帆拱」將圓頂架在角穹與其下的四條巨型柱子上,並設兩個半圓頂來分攤重量。

 

IMG_0506-1.jpg

 

聖索菲亞大教堂的圓頂因其建築師對圓頂的創新想法而使藝術史學家、建築師及工程師產生了興趣。圓頂由帆拱支撐,這在此前是從未出現的,帆拱不僅可以達到令人滿意的美學效果,又可穩定圓頂的側面,使圓頂的重量得以引向下方。

 

整個圓頂共有40個肋組成。圓頂底部每兩個肋之間都有一扇窗戶,擺設這40個窗戶的方式同樣引人注目,這些彩色玻璃窗戶所將光線引入大廳各處造成神秘光線的效果,使圓頂看起來懸浮在正廳之上,原本就足夠雄偉的圓頂因此顯得更加有趣。

 

這大概是由於圓頂的形狀像扇貝殼或傘的內部,傘骨由傘的頂端延伸至底部。這些「傘骨」使圓頂的重量在各個窗戶之間流向穹隅,最終抵達根部。

 

DSC05376-1.jpg

 

圓頂的頂部還書寫著一圈阿拉伯書法,這些獨特的設計使聖索菲亞大教堂成為近古時代最先進的紀念建築物。

 

 

 

◆能實現願望的淚柱(Wishing Column)

 

IMG_0511-1.jpg

 

位於西方側廳最靠近大門的地方,有一個神奇的廊柱,它終年冰涼帶有水氣,據說將手指放入柱子上的凹洞,順時鐘轉一圈,許的願望就會實現。

 

DSC05384-1.jpg

 

看到這長長的排隊人潮,大家對於這個許願的傳說都躍躍欲試,觀查了一陣子,有人轉成功,有人轉失敗,我個人覺得應該跟「軟骨功」有關,就是你的關節靈活就能順利轉動成功。

 

 

 

 聖索菲亞大教堂二樓

 

 

一樓大廳的外廳牆角有可通往二樓的台階,轉彎後沿著大理石斜坡往上爬,可以通到二樓的四方迴廊,而精彩的鑲嵌壁畫主要集中在迴廊東側。

 

多個世紀以來,聖索菲亞大教堂的鑲嵌畫布置相當華麗。這些壁畫描繪了聖母瑪利亞、耶穌、聖人、帝王及皇后,還有其他純粹裝飾性的幾何鑲嵌畫。

 

1204年,君士坦丁堡遭到洗劫,拉丁十字軍肆意破壞城內重要拜占庭建築的貴重物品,包括聖索菲亞大教堂的黃金鑲嵌畫。組織入侵君士坦丁堡的恩里科·丹多洛把許多劫掠得來的物品運到威尼斯。

 

聖索菲亞大教堂在1453年變為清真寺,由於伊斯蘭教禁止具象的影像,許多鑲嵌畫都被石膏覆蓋。

 

不過這些畫並沒有被一次性地全部被覆蓋,一些十七世紀的紀錄反映訪客依然可在教堂內看到基督的圖像。

 

1847年至1849年間,加斯帕雷和朱塞佩∙福薩蒂負責修復聖索菲亞大教堂,蘇丹阿卜杜勒∙邁吉德一世讓他們記錄他在修復期間發現的鑲嵌畫。他們的修復工程不包括維修那些鑲嵌畫,在記錄下這些圖像後,福薩蒂兄弟再將它們覆蓋,包括把教堂中央原先暴露的兩個熾天使鑲嵌畫覆蓋。

 

現今可在教堂看到四個這些圖像,其中兩個被福薩蒂兄弟復原,以替代在當時已不存在的兩個圖像。

福薩蒂兄弟以繪制的方式復原破損的鑲嵌畫,有時更將它們重新設計。

 

福薩蒂兄弟留下的記錄成為了在1894年地震被完成摧毀或部分損毀的鑲嵌畫圖像的原始記錄,這些鑲嵌畫包括位於圓頂的基督神像、今未能識別的「貧困之門」上的一個,一個以珠寶裝飾外層的十字架圖像及大量天使、聖人、牧首及教會長老的圖像。缺失的圖像大多位於教堂的兩個鼓室裡。

 

 

 

◆萬世唾棄之人─丹多洛之墓(Tobm of Enrico Dandolo)

 

DSC05400-1.jpg

 

威尼斯總督恩里科∙丹多洛(Enrico Dandolo),曾在第四次十字軍東征時,誘拐將領將戰爭目標從耶路撒冷轉往君士坦堡,傳說中丹多洛年輕時曾在君士坦丁堡從商,遭陷入獄並失去雙眼,所以夾帶私怨血洗君士坦丁堡。

 

目前並不清楚丹多洛是否真的葬於此處,不過一般認為後世立碑是專供人吐口水洩憤之用。     ╮(╯◇╰)╭

 

其實,現場真的沒有人會做吐口水這件事,現在這兒可是博物館呢,吐口水,會先被抓出去吧~!!!

過往的歷史恩怨就讓它過去吧~!!!!

 

 

 

◆大理石門(Marble Door)

 

IMG_0515-1.jpg

 

大理石門後是皇帝與教會成員會面的地方,原本是供教會會議使用,進去之後可以欣賞到更多的鑲嵌壁畫。

 

 

 

◆祈禱圖(Deësis Mosaic)

 

DSC05394-1.jpg

 

(左側為聖母瑪利亞,中間為主耶穌,右側為施洗者約翰)

 

三聖像馬賽克鑲嵌畫可能出自1261年,它被用來表示結束了57年羅馬天主教的統治,回歸正教信仰。這是第三幅位於上層帝王樓座的鑲嵌畫。

三聖像馬賽克因人物面目柔和、神情和善及其格調而被廣認為聖索菲亞大教堂最精良的鑲嵌畫。

 

該鑲嵌畫的風格與13世紀末至14世紀初的義大利畫家近似,如杜喬(Duccio)。鑲嵌畫上聖母瑪利亞及聖若翰洗者的面部輪廓只露出四分之三,他們祈求基督神像能在最後的審判憐憫人類。

鑲嵌畫下半部已嚴重敗壞,大概是因為鄰近窗戶,受到雨水沖刷。該鑲嵌畫被視為拜占庭圖畫藝術復興的起始。

 

DSC05399-1.jpg

 

三聖像復原圖,施洗者約翰,表情嚴肅,聖母瑪利亞,面容哀戚,是經典的求主垂憐像。

 

 

 

延伸閱讀:

   聖索菲亞大教堂,三聖像復原工程

  祈禱圖(Deësis Mosaic) 

 

 

 

◆基督與佐伊女皇夫婿 (Empress Zoe Mosaic)

 

DSC05407-1.jpg

 

在南樓座東側牆壁上的女皇佐伊馬賽克出自11世紀時的作品,由左至右分別為君士坦丁九世(Constantine Monomachos)、主基督耶穌與佐伊女皇(Zoe)

 

鑲嵌畫上的基督神像身穿深藍色長袍(拜占庭藝術的習慣),他坐在金色背景的中央位置,以右手祝頌的同時左手拿著聖經,在他頭項的兩側分別寫有「IC」及「XC」,意指「耶穌基督」(Iēsous Khristos)。

 

身穿禮服的君士坦丁九世和佐伊女皇分別在耶穌的左右側。君士坦丁九世呈上錢包,象徵著他在教堂的奉獻;佐伊女皇手持卷軸,象徵著她作出的奉獻。

 

君士坦丁九世頭上的文字寫道:「君士坦丁,上帝基督虔誠的皇帝、羅馬帝王、蒙那馬裘斯」。

佐伊女皇頭上的文字寫道:「佐伊,非常虔誠的奧斯古塔」。

 

他們原來的頭部已被刮去,現時那三個是後來替換上的。早期版本的鑲嵌畫可能顯示佐伊女皇的丈夫羅曼努斯三世(Romanus Ⅲ)或她的養子米海爾四世(Michael Ⅳ)。另有一說法認為這幅鑲嵌畫原本是描繪著更早期的皇帝及女皇,後來被換上這個版本。

 

 

 

◆康奈諾斯皇帝像(Comnenus Mosaic)

 

DSC05402-1.jpg

 

這幅聖母抱子像為12世紀的作品,內容是康奈諾斯皇帝夫婦向聖母奉獻。

鑲嵌畫上的聖母瑪利亞如同其他拜占庭藝一樣身穿深藍色長袍,她把兒童時的耶穌抱在膝上,耶穌以右手祝頌的同時左手執卷軸。

 

約翰二世站在聖母右側,身穿鑲有貴石的服裝,他呈上一袋錢,表示皇室對教堂的奉獻。

 

女皇伊林娜站在聖母左側,她身穿禮服手持書卷。

 

畫像最右側描繪著他們的長子亞歷克修斯·科穆寧,他因罹病而早夭(他在1122年死於結核)

 

從這幅鑲嵌畫可以看得到它與女皇佐伊鑲嵌畫的分別。康奈諾斯皇帝像上的人物面容更為逼真,不再使用理想化表述。

鑲嵌畫上的伊林娜女皇有著一頭編成辮子的金髮,顯示她的匈牙利血統,而約翰二世的面目威嚴。

 

 

 

◆獻堂圖(Tympanum Mosaic)

 

獻堂圖.jpg

 

這幅位於出口處上方的鑲嵌畫完成於944年,它在1849年福薩蒂負責復修工作時被發現。鑲嵌畫上的聖母坐在沒有椅背的寶座上,雙腳安放在以珍貴小石修飾的台座上,兒童時代的耶穌在她的膝上,他的左手拿著卷軸,給予祝福。

聖母頭項兩側的圓雕刻有花押字「MP」和「ΘY」,那是「Mētēr」及「Theou」的縮寫,意指「上帝的母親」。

站在聖母左方的是身穿禮服的君士坦丁一世,他把城市的模型送給聖母,在他身邊的文字提到:「聖人及偉大的皇帝君士坦丁」。

查士丁尼一世則站在聖母右方,把聖索菲亞大教堂的模型呈給聖母。

 

IMG_0495-1.jpg

 

離開聖索菲亞大教堂後,步行10分鐘則可打抵達下一個參觀景點,鄂圖曼帝國的紫禁城─「托普卡匹皇宮」,我喜歡這種景點全排在一起的地方(走路就可以到),省去舟車勞頓(省時省力),而且一張伊斯坦堡博物館卡都可通行,超級方便。 

 

 

 

延伸閱讀 聖索菲亞博物館維基百科

 

 

 

 

 

景點1.jpg  聖索菲亞博物館官網 (Directorate of Hagia Sophia Museum)

※時間:夏季9:00~17:00 / 冬季9:00~19:00

※票價:30TL/

Ayasofya Square, Sultanahmet Fatih/İSTANBUL

+90 (212) 522 17 50

▍交通:搭乘電車T1線於Sultanahmet站下車,步行可抵達。

 

 

☆可使用伊斯坦堡博物館卡參觀☆

 


 

鄂圖曼帝國的紫禁城─托普卡匹皇宮(Topkapi Sarayi)

 

DSC05443-1.jpg

 

高聳的尖塔,厚實的城牆,高大深遂的拱門,托普卡匹皇宮乍看之下還真有點像中世紀傳說中的古堡,頗像童話中白雪公主、睡美人之類的王子公主居住的城堡。    

 

而現實生活中,這裡確實是皇家的住所。

 

托普卡匹皇宮是鄂圖曼土耳其皇室行政與居住的重要場所,1453529日鄂圖曼帝國蘇丹穆罕默德二世攻下君士坦丁堡,在戰後的廢墟中找到君士坦丁堡大皇宮,便以其為基礎興建新皇宮,現位於半島東南端;之後蘇丹穆罕默德二世又發現拜占庭的衛城,位於薩拉基里奧角(Sarayburnu,意即「皇宮角」)的制高點,遂於1459年開始新建新皇宮。

 

Topkapi Sarayi」在土耳其語中指的是「大砲之門」,因為當初雕堡中存放了很多大砲。

 

 

1465~1853年,托普卡匹皇宮一直是鄂圖曼帝國歷屆蘇丹的主要官邸,直到蘇丹阿卜杜勒∙邁吉德一世將皇宮遷往歐式宮廷朵瑪巴切皇宮。遷址後,托普卡匹皇宮內的清真寺、圖書館、鑄幣局與帝國寶庫持續運作,直到1921年鄂圖曼帝國滅亡,1924年土耳其共和國將此處改制為博物館使用。

 

在托普卡匹皇宮近500年的歷史中,經過歷屆蘇丹不斷改建,皇宮內部路徑蜿蜒;建築呈不規則排列,庭院四周各式建築高高低低,部份建築彼此相通,形成迷宮般的結構,其中又以后宮最為錯縱複雜。

 

托普卡匹皇宮不只是蘇丹的官邸,同時也是最高行政單位,以嚴謹的宮庭規定將蘇丹與外界隔絕,宮內設有議政廳與帝國寶庫,又設有地下水槽、御膳房、學校、圖書館、清真寺等,儼然是一個自行運作的小城市。

 

自古以來有那一座皇宮不是跟小型城市一樣呢?  

想想最貼近我們文化歷史的「紫禁城」就好了,有皇帝的辦公室、御膳房、尚書房、祭壇、后妃住所等等……不也是有許多雷同之處嗎?

 

拖普卡匹皇宮平面圖.jpg

(托普卡匹皇宮平面圖,圖/google)

 

托普卡匹皇宮的形狀就像一個矩形,主要分為四個庭院及後宮,主軸由南至北,最外面的庭院(第一庭院)在南端,其他的庭院向北伸延。

 

第一庭院是最容易到達的,最深處的庭院(第四庭院)及後宮最難以接近,它們由蘇丹管轄。昔日的第五庭院位於最外面的海邊。

 

這些庭院都受到高牆及閘門阻隔,在第四及第五主庭院之間尚有多個中小型的庭院,整個建築群的面積達到592600平方米至700000平方米。

 

 

 

第一庭院

 

Topkapi-palace-museum-1.jpg

 

(托普卡匹皇宮─第一庭院,圖/google)

 

第一庭院位在薩拉基里奧角上,被高牆所包圍著。

這裡也是皇宮的周邊地帶及花園,是眾多庭院當中最大的一個,延著陡坡向海面延伸。

院中留有實用的皇家建築,但許多建築已經隨著時間流逝消失。現在僅存的有帝國鑄幣局(建於1727年)、聖伊蓮娜教堂及一些噴泉。鄂圖曼帝國攻陷君士坦丁堡時將聖伊蓮娜教堂用作倉庫及軍械庫,因而得存。

 

 

 

◆艾哈邁德三世水池 (Ahmet Çeşmesi)

 

DSC05439-1.jpg

 

從聖索菲亞大教堂往托普卡匹皇宮的路上,映入眼簾的第一個建築物是位於帝國之門外的艾哈邁德三世水池,它是以拜占庭時代遺留的水利設施為基礎,擴建於1728年,當時社會氛圍受歐洲的影響,使這座建築物充滿巴洛克風格。

 

 

 

◆帝王之門 (Babı Hümayun)

 

DSC05440-1.jpg

 

帝王之門是托普卡匹皇宮最外圍的城牆也是入內後的第一道城門,建於1478年,牆內即為「第一庭院」,又稱「禁衛軍庭院」,過去是土耳其軍隊的訓練所,現存建築包括鑄幣局、神聖和平教堂與噴泉。

 

帝王之門上的其中一個刻文寫有:

 

拜上帝的恩賜及認可,這吉祥的城堡得以聳立,它的牢固能帶來和平安寧……

願主保佑帝國永恆,讓祂的子民能成為天上最明亮的星光。

 

廊下的兩側是守衛的房間,帝王之門會在早禱時開啟,直到完成晚禱後關閉。

 

據古文獻記載,帝王之門的上方有一個木製的樓閣,到十九世紀的後期仍存在。穆罕默德將它當作暸望亭使用,後來用作收藏宮內人的遺物,那些遺物沒有人繼承,故該地成為收藏寶物的地方。

此外,這樓閣在特殊場合可供後宮女性使用。

 

 

 

◆神聖和平教堂(Hagia Irene)

 

IMG_9679-1.jpg

 

這棟拜占庭建築是君士坦丁堡蓋的第一座教堂,在聖索菲亞大教堂建成之前,是君士坦丁堡正教會最重要的宗教設施,又稱「聖伊蓮娜教堂」。

 

鄂圖曼帝國攻下君士坦丁堡後,神聖和平教堂被劃入托普卡匹皇宮的範圍,充當軍火庫,因而保留至今。早年土耳其共和國將神聖和平教堂視為演奏廳,或作為平面藝術展覽用,2014年修繕完畢,現已對大眾開放參觀。

 

參觀神聖和平教堂需另外購買門票,20TL/人。

 

 

 

第二庭院

 

Topkapi-palace-museum-2.jpg

 

崇敬門後便是第二庭院,又稱「底萬廣場」,這裡以往是遍布孔雀和瞪羚的公園,是聚集群臣的地方,屬於外朝,只有蘇丹才可以在黑石上步往第三庭院。

 

第二庭院大約在1465年建成,在15251529年穆罕默德二世統治時期才具現貌。北面的御醫院、烘房、禁衛軍駐紮地、馬棚及南面的御膳房環繞著第二庭院,吉兆之門是進入第三庭院的入口。整個地區由連綿的大理石柱廊聯繫。

 

近期在第二庭院的挖掘發現了大量羅馬及拜占庭時期的人工製品,包括石棺、洗禮盤、牆板、柱子等。現在,這些人工製品在御膳房的前方展示。在第二庭院底下有一個拜占庭時代的水槽,一般不開放給公眾參觀。

 

第二庭院是蘇丹進行審判及會見的地方,亦用作娛賓。一些來自奧地利、威尼斯和法國的使節曾經描述過與蘇丹會面的情況,法國使節菲利浦·杜·弗雷納-肯納耶在1573年拜訪蘇丹:

 

右邊近門坐著的是禁衛軍的將軍,而他身邊的是一些宮廷貴人。

 

使節向他們點頭致意,他們都從向座位起來欠身。

 

在這一刻,所有不攜武器、靠牆站立的禁衛軍和士兵都作出同一個欠身動作,無數的頭巾就像一大片熟穀在和風吹拂下輕柔地恍動……

 

我們非常高興,也非常欽敬那些靠牆站立的禁衛軍,他們的雙手在身前交疊,舉止如同僧侶,那種寧靜甚至令我們認為那些不是人,而是雕像。

 

他們保持這靜止的姿勢已經超過七個小時,一言不發,一動不動。

 

當然,對於那些從未看過的人來說,這種規律和紀律性是難以理解的……

 

 

第二庭院的運作受到嚴格的規則限制,以保證對宮廷的尊重及紀律。

 

 

 

◆崇敬之門(Babus Selam)

 

IMG_9661-1.jpg

 

穿過第一庭院的林蔭大道後,便來到托普卡匹皇宮的第二道城門─「崇敬之門」。

(是不是很像白雪公主城堡的大門?)  

 

崇敬之門建於1542年穆罕默德二世時期,左右兩側各有一個八角形的尖塔,門上刻有宗教碑文與蘇丹的題字。

 

它的建築結構與拜占庭的建築相似,估計崇敬門是模仿聖芭芭拉門(大炮之門)而建造,大炮之門是從博斯普魯斯海峽的海路進入皇宮的皇室專用入口。

 

以往不論是帝國官員及外國使節都由崇敬門入內,所有賓客使節都須在崇敬門下馬,只有蘇丹才可騎馬通過崇敬門。這一傳統是承襲君士坦丁堡大皇宮的謝爾克門的禮俗而來。

 

 

 

◆地下水庫

 

DSC05451-1.jpg

 

其實這裡原先真正的用途我已經忘記了(還虧導遊認真的講解一番)  

好像是以前的井水(地下水庫)專供皇室飲用水吧???

 

 

 

◆正義之塔(Tower of Justice)

 

IMG_9662-1.jpg

 

正義之塔位於帝國議會與後宮之間,據傳是宮內最高的建築物,讓它成為從博斯普魯斯海峽都可以看到的一個地標。正義之塔可能是在穆罕默德二世統治時期所建,在15271529年蘇萊曼統治期間得到修復和擴建。

 

1825年,馬哈茂德二世重建塔頂部分,以圓柱及文藝復興時期的山形牆構成窗戶,頗具帕拉第奧式建築風格。

 

正義之塔象徵著蘇丹悍衛正義的決心,並讓遠處每一個看到正義之塔的人都能感受到蘇丹的存在,這裡同時也是蘇丹觀賞風景的地方,所以塔上同樣設有窗格,避免百姓看到蘇丹面容。

 

在正義之塔上可以看到帝國議會的金框窗戶,更加強了正義象徵的重要性。

 

 

 

◆幸福之門(Bâbüs-saâde)

 

DSC05454-1.jpg

 

幸福之門可能是十五世紀穆罕默德二世統治時期建造,在1774年穆斯塔法三世(Mustafa )及馬哈茂德二世統治時修建成洛可可風格,門上刻有古蘭經經文。

 

部份天花板上色及貼上金箔,天花中央懸掛著金球。牆身則以巴洛克建築風格為主,並畫上風景縮畫。

 

幸福之門也是第三庭院(內廷)的入口,區隔外朝。主要是蘇丹的私人領域及居所,即使是鄂圖曼帝國位階最高的大臣大維奇爾,也需要蘇丹批准才能入內,踏過幸福之門後即為第三庭院。

 

幸福之門及底萬廣場常用作舉行特別慶典,例如:在宗教、慶典節日及新官上任向蘇丹宣誓效忠時,蘇丹會坐在幸福之門前方,蘇丹的葬禮也會在幸福之門前舉行。

 

 

 

◆幸福之門前的小石頭

 

DSC05457-1.jpg

 

幸福之門前面有一塊小石,出征前大維奇爾及軍官在此舉行宗教儀式並展示伊斯蘭先知穆罕默德的旗幟,然後帶上該旗幟出征。

 

 

 

第三庭院

 

Topkapi-palace-museum-3.jpg

 

通過幸福之門後便是第三庭院,又稱為內廷(土耳其語:Enderûn Avlusu),是托普卡匹皇宮的心臟地帶,為蘇丹除後宮之外的生活場所。

 

這裡是一個翠綠的庭園,散布著私人宮殿、寶庫(收藏著鄂圖曼時代的貴重物品,包括宗教遺產)、後宮、亭樓等建築物,艾哈邁德三世的圖書館則位於第三庭院的正中央。

第三庭院的進出受到嚴格限制,禁止外人擅進。

 

第三庭院裡到處都是僮僕(土耳其語:Ağas,音譯為「阿加斯」)的住處,他們專責服侍蘇丹。僮僕都要學習藝術,如音樂、繪畫及書法,表現出眾者可成為「哈斯·奧達利·阿加」(先知聖蹟的持有者、蘇丹的私僕),甚至是官員。

 

第三庭院由穆罕默德二世設計,其面積與第二庭院相當。第三庭院的設計嚴謹,不得作大規模的修改。穆罕默德二世繼後的蘇丹就寢處更為隱蔽,遷至更深入的第四庭院及後宮。

 

 

 

◆謁見廳(Arz Odası)

 

DSC05493-1.jpg

 

與前面的帝王之門與崇敬之門不同,跨過幸福之門後不再是廣闊的庭院,反而進入另一棟建築。

與幸福之門緊密連結的謁見廳。

 

謁見廳,又稱為覲見殿或請願廳,位於幸福之門後方,遮擋著第三庭院。這方形的建築物頗具土耳其建築特色,由二十二支圓柱組成的柱廊環繞在外,支撐著有懸簷的大屋頂。

內裡有一圓頂狀的房間,還有兩個相接、較細小的房間。為了對比在第二庭院的帝國議會,謁見廳又稱為「內議事堂」。

 

DSC05460-1.jpg

 

謁見廳的主入口。

 

覲見廳的內部.jpg

 

謁見廳的內部,跟大器的宮庭房間相比真的非常狹小。

 

謁見廳接見使節.jpg

 

(17279月讓-巴提斯特·雲·莫爾所繪的作品,顯示艾哈邁德三世接見使節的情況。圖/維基百科)

 

謁見廳歷史悠久,建於十五世紀,在蘇萊曼統治時加以裝潢。蘇丹會在這裡坐上有篷的御座上接見維奇爾、官員及外使,聽取意見。

 

大臣維奇爾會到謁見廳向蘇丹稟報,蘇丹會按照他們的表現賞懲。表現良好的維奇爾會獲賞賜禮物或升官,最壞的情況則是被蘇丹指派的聾啞宦官勒死,所以,官員進入覲見廳述政時並不知道能否活著出來。

 

(生死一瞬間,謁見廳應該改名為「生死廳」才對)     (>﹏<) 

 

蘇萊曼一世在近門處加建了一個小水泉,不但用於清洗,其水聲能阻止其他人聽到秘密會議的談話。波斯的詩詞提到蘇丹是「寬大、正義及仁善的泉源」,故水泉又可象徵蘇丹。

 

 

 

◆服飾展示室(Seferli Koğuşu)

 

DSC05474-1.jpg

 

入內不得拍照

 

這裡曾為遠征軍的寐宮,現在做為帝國服飾展示廳,展出價值連城的各式蘇丹衣袍,件數多達2500件。

 

 

 

◆帝國寶庫珍寶館(Faith Koğuşu)

 

DSC05471-1.jpg

 

入內不得拍照

 

緊鄰服飾展示館的建築,原先是征服者之亭。征服者亭樓及其拱廊日是穆罕默德二世在位時建造的其中一個亭樓,也是宮裡最古老的建築物之一,建於1460年左右,即動工興建托普卡匹皇宮的時候。征服者之亭用作儲存工藝作品,也收藏帝國寶物。

 

在塞利姆一世執政時,他將來自埃及的寶物儲存在這裡,在此前,即穆罕默德二世及巴耶塞特二世統治時,征服者亭樓內的那些房間,曾經是宮內最舒適的房間。

 

這裡是托普卡匹皇宮建造之初留下的建築,開挖地下室時,還發現拜占庭時代的遺跡。

四個相連的房間展示出各式的黃金、梨形鑽、金燭台等等,以及鑲滿珍珠與綠寶石的王座,最重要的是一個黃金神龕,裡面放有先知穆罕默德的斗篷。

 

這些價值連城的珍奇異寶都是觀光客的最愛,門口經常大排長龍。

 

 

 

第四庭院

 

Topkapi-palace-museum-4.jpg

 

第四庭院是蘇丹及其家眷在托普卡匹皇宮最深處的私人宮殿,包含一些亭樓、宮殿、花園等。第四庭院原本是第三庭院的一部分,近代的學者將它區分出來。

 

 

 

◆陽台清真寺(Sofa Mosque)

 

陽台清真寺.jpg

 

(/托普卡匹皇宮官網)

 

陽台清真寺在馬哈茂德二世(Mahmud )時期所建造,前方的觀景平台可欣賞海景與海上船隻。

清真寺旁邊有階梯可以下達懸崖上的孔亞里餐廳(Konyali Lokantasi),這家餐廳曾接待世界各地來訪的名人,露天座位可觀賞博斯普魯斯海峽全景與對岸的亞洲區。

 

孔亞里餐廳(Konyali Lokantasi)

 

 

IMG_0537-1.jpg

 

在托普卡匹皇宮繞來繞去,建築物都長的大同小異,眼睛都要花了,而陽台清真寺的英文名為:Sofa Mosque,我姑且把它改稱為「沙發清真寺」,面向博斯普魯斯海峽,意味著;搬張沙發就可以坐在海岸邊看海、曬太陽了,多愜意阿~!!!!      

 

DSC05478-1.jpg

 

從皇宮上看到的博斯普魯斯海峽全景。

 

 

 

◆邁吉德閣(Mecidiye Kiosk)

 

fi034455.jpg

 

(/托普卡匹皇宮官網)

 

這座潔白的現代宮店是托普卡匹皇宮中最新的建築,建於蘇丹阿卜杜勒∙邁吉德執政時間,與朵瑪巴切皇宮是出自於同一位建築師之手,在蘇丹遷宮後,每次回托普卡匹皇宮旅行,都會住在邁吉德閣中。

 

DSC05475-1.jpg

 

 

 

◆開齋亭(Iftaree Pavilion)

 

DSC05488-1.jpg

 

鍍金的開齋亭,也被稱為İftarKioskİftarBowerİftariyeKöşküİftariyeKameriyesi)建於蘇丹易卜拉欣(1640-1648)執政時期。金色的盔型屋頂結合中國與印度特色風格,開齋亭是供蘇丹在齋戒月時使用,由於地理位置佳,在這裡可以眺望美麗的金角灣。

 

 

延伸閱讀: 齋戒月  

 

 

 

◆葉里溫宮(Revan Kiosk)

 

IMG_E0541-1.jpg

 

為了慶祝鄂圖曼帝國在亞美尼亞首都葉里溫及伊拉克首都巴格達兩場戰役的勝利,在1635年建立葉里溫宮,以藍白伊茲尼克磚瓦砌成,專用於宗教靜修。

 

IMG_9667-1.jpg

 

葉里溫宮用於宗教靜修,其中一道牆上置有一道門及一個壁爐,以大理石構成,對著柱廊,其他牆壁都鋪上藍白色伊茲尼克磚塊。

 

DSC05481-1.jpg

 

在葉里溫宮庭前有一座造型獨特的噴水池,仔細觀看彷彿是一座小宮殿立於其中,很別緻。

 

DSC05489-1.jpg

 

 

 

◆巴格達宮(Baghdad Kiosk)

 

dscf0377.jpg

 

(/托普卡匹皇宮官網)

 

巴格達宮與葉里溫宮相當相似,玄關處有三道門,外表以大理石、斑岩、蛇紋石構成。鑲嵌大理石的柱廊具開羅馬穆魯克風格,其內部是鄂圖曼廳堂的模範,具有入牆式的架子及櫃子,以十六世紀的綠、黃、紅磚塊裝飾。牆身的藍白色磚塊複製自割禮廳的磚塊。櫃子及窗格以珍珠母及龜殼裝飾。巴格達宮是傳統宮廷建築的一個例子。

 

巴格達宮建於1639年,與葉里溫宮興建的原因一樣,是為了紀念穆拉德四世在巴格達戰役中打了勝仗。門上的鑲嵌技術則為建築經典,中央的木炭爐為法國路易14所贈。自18世紀起,巴格達宮作為私人宮殿及圖書館使用。

 

IMG_9671-1.jpg

 

這座置於中央的木炭爐為法國路易14所贈。

 

 

 

◆托普卡匹皇宮的樹木群

 

IMG_9674-1.jpg

 

DSC05502-1.jpg

 

托普卡匹皇宮樹木種類繁多,儼然像個小型森林,第一眼看到這顆樹時,心中只想著,哇~這是被雷劈到嗎??怎麼空成這樣還不會倒??  (O_o)?? 

後來才得知這些樹木遭到真菌侵襲,經歷多個世紀以後,樹幹已中空,但直至現今依然屹立不搖。

 

在這片林蔭中,還有兩棵不同品種的樹木混合成長,如一棵無花果樹在一棵中空的樹木裡生長,最終融合在一起,只能說,樹木的生命力旺盛阿~!!!!

 

托普卡匹皇宮真的太大了,還有好多地方沒逛到,例如:後宮,裡面還有太后寢宮、帝王廳、寵妃庭院等等……雖然這裡是土耳其的紫禁城,但天空不作美,一直飄著細雨,讓人意興闌珊,提早了30分鐘在集合處等待集合時間,眼睛突然瞄到旁邊還有一館沒去看阿……..於是立馬衝了過去,原來是兵器展覽室,古代皇帝的武器不但造型特別,裝飾也很華麗,認真覺得是中看不中用阿~~~這是拿來收藏的不是拿來實戰用的,逛著逛著,我們又差點錯過集合時間了。XDDD 真是的。。。

 

 

延伸閱讀: 托普卡匹皇宮維基百科

 

 

 

 

景點1.jpg 托普卡匹皇宮(Topkapi Sarayi)

※時間:9:00~18:45 /週二公休

※票價:托普卡匹皇宮30TL/人,後宮另需15TL/人,神聖和平教堂20TL/

Sultanahmet, Fatih / ISTANBUL

+90-212-51-20-480

▍交通:在聖索菲亞大教堂旁邊,搭乘電車T1線於Sultanahmet站下車,順路步行可抵達。

 

☆可使用伊斯坦堡博物館卡參觀☆

 


 

Tips伊斯坦堡博物館卡(Museum Pass Istanbul)

 

伊斯坦堡博物館卡.jpg

 

在伊斯坦堡參觀各景點,最省錢的方法就是買一張博物館卡,省去排隊買門票的時間,還能在博物館附設的紀念品商店享有購物優惠,可以在使用該卡博物館的售票處購買。

 

一張票85TL,初次使用後起的120小時內有效,可以使用的範圍包括:聖索菲亞博物館、托普卡匹皇宮、卡里耶博物館、伊斯坦堡考古博物館、土耳其及伊斯蘭教美術館、鑲嵌畫博物館、神聖及和平教堂、魯梅利堡壘、星宮、加拉達梅夫故居博物館、費提耶博物館。

 

這張票幾乎囊括了伊斯坦堡所有知名的博物館,可謂是一卡在手暢遊無阻。   

 

 

更多資訊請參考:

聰明省錢暢遊土耳其博物館-博物館卡(Müzekart/土女時代

 


 

Sütliman Fasıl & Meyhane Kumkapı

 

DSC05520-1.jpg

 

IMG_9689-1.jpg

 

告別了拖普卡匹皇宮後,我們一路跟隨導遊在伊斯坦堡的巷弄中穿梭,來到今天享用晚餐的餐廳─「Sütliman Fasıl & Meyhane Kumkapı」,沿途看著兩旁頗俱氣氛的小酒館餐廳,不禁想著夏日的夜晚若能在此喝點小酒吃吃土耳其風味餐也蠻愜意的。(再來點音樂更歡樂)   

 

DAY9晚餐.jpg

 

今天的晚餐很一般,濃湯、麵包、沙拉、烤魚飯(其實我真的很討厭吃魚阿~!!!),離開前點了一杯「土耳其咖啡」,沒想到雞同鴨講來了一杯普通的「美式咖啡」 ,拿到咖啡時,我還一陣狐疑,怎麼「土耳其咖啡」變大杯了??   好在最後換回「土耳其咖啡」。

 

說真的餐廳的「土耳其咖啡」遠不如我們在葛拉梅博物館喝的「土耳其咖啡」來的香純,唉~~有點失望~!!!   

 

 

 

 

 

食2.png Sütliman Fasıl & Meyhane Kumkapı

※時間:平日9:00~01:00 / 週末9:00~02:00

Şehsuvar Bey Mh., Çakmak Taşı Sok. No:17 D:19 Kumkapı P.K. 34130 Fatih/ İstanbul

+90 (532) 581 8950

 

 

 

 

 

arrow
arrow

    clairetseng2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