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克辛廣場 藍色清真寺 聖索菲亞大教堂 托卡匹皇宮

 

 

(影片/youtobe / Jimmy Kennedy, 《伊斯坦堡(不是君士坦丁堡)》, 1953)

 

 

千年的歷史粹煉造就了今日的伊斯坦堡

 

伊斯坦堡(Istanbul),在古代曾被喻為「第二個羅馬」的城市,是一個有夢幻般的歷史、文化和美麗的古都。

 

作為由羅馬皇帝君士坦丁大帝的命名的古希臘延伸的殖民地拜占庭,帝國城市君士坦丁堡是近千年的羅馬帝國(後來被稱為東羅馬拜占庭帝國)最後剩下的前哨基地。

即使是今天,東正教首領大公宗主教,依然是君士坦丁堡的大主教,總部仍就設在伊斯坦堡。

 

1453529日,羅馬帝國被鄂圖曼蘇丹穆罕默德二世被征服,這一事件有時被用來做為中世紀的結束。這裡是鄂圖曼帝國急劇擴張的軍事神經中樞。十六世紀中期,有近50人口伊斯坦堡,是一個重要的文化,政治和商業中心。

 

鄂圖曼帝國的統治一直持續,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被擊敗,城市被盟軍佔領。1923年的獨立戰爭使土耳其共和國誕生,凱末爾遷都到城市安卡拉。然而,伊斯坦堡繼續大幅擴大;今天城市人口約12001900萬人,估計每年增加40萬移民。在旅遊業的增長的同時工業也發展迅猛。在兩個大洲交叉的這個地方,伊斯坦堡仍然在創造著屬於自己的歷史。

 

目前伊斯坦堡是歐洲人口最多的城市,並形成土耳其的金融中心,幾千年來自信地橫跨亞洲和歐洲之間。它融合了古基督教、中世紀的大都市,和現代化的中東。坐落在博斯普魯斯海峽的兩邊,伊斯坦堡仍保留著大都市的地位,是世界最大的城市之一。

 

在地理位置上,伊斯坦堡由被分為三部分:南北方向的博斯普魯斯海峽 (Istanbul Bogazi)把城市劃分為東邊的亞洲區和西邊的歐洲區,金角灣 (Haliç)的河口又把西邊的歐洲區一分為二,馬爾馬拉海 (Marmara Denizi)則形成了城市的南方邊界。

 

大多數景點都集中在博斯普魯斯海峽以西,金角灣和馬爾馬拉海之間形成的Sultanahmet半島上的老城區。跨過金角灣向北則是 GalataBeyoğluTaksim, 現代伊斯坦堡的心臟;而Kadıköy則是在相對較少參觀的亞洲部分的一個主要地區。 黑海形成了伊斯坦堡的北方邊界。

 

 

 

伊斯坦堡的地理分區

 

Istanbul_districts_map.png

 

伊斯坦堡主要分為八個區域,每個地區都有其特色。

 

 

老城區(Sultanahmet)

羅馬的君士坦丁堡、拜占庭、和許多鄂圖曼帝國時期,這是大多數伊斯坦堡著名的歷史景點的位置。

 

加拉塔(Galata)

城市的很多夜生活場所,該地區包括貝伊奧盧(Beyoğlu),獨立大街(Istiklal Street)和塔克西姆廣場(Taksim Square),這裡也有其自己的景點和住宿。

 

新城區(New City)

城市主要的商業區,有很多現代化的購物商場,如:Elmadağ, Nişantaşı, Levent,以及Etiler

 

博斯普魯斯(Bosphorus)

博斯普魯斯海峽的歐洲沿岸,是由眾多的宮殿,公園,海旁的豪宅,和波西米亞風格的街道點綴而成。

 

金角灣(Golend Horn)

金角灣河口,歐洲區分隔成兩個區。 這裡充滿了埃於普(Eyüp)與鄂圖曼帝國的氣息。

 

王子群島(Princes Islands)

逃離大都市,由9個無車的絕佳度假島嶼組成。他們中的島有些小,有些大,路邊有華麗的木製豪宅,青翠的松樹林和美景。

 

亞洲區(Asian Side)

伊斯坦堡的東半部。在馬爾馬拉海和博斯普魯斯海峽沿岸有可愛的街區。

 

西部郊區(Western Suburbs)

西部歐洲區

 

(/維基導遊)

 


 

▍伊斯坦堡的核心地區─塔克辛廣場(Taksim Meydanı)

 

DSC05282-1.jpg

 

今天是我們在土耳其的最後一天了,早餐後導遊帶我們來伊斯坦堡的精華地區─塔克辛廣場 (Taksim Meydanı),簡單的講解完歷史就放風啦~~!!!

 

自由活動。  ‧★,:*:‧\( ̄▽ ̄)/‧:*‧°★*

 

塔克辛廣場位於土耳其伊斯坦堡的歐洲區,是一個大型購物,旅遊休閒區,以餐廳,商店和飯店聞名。

它被認為是現代伊斯坦堡的心臟,廣場最顯眼的特徵之一是共和國紀念碑(Cumhuriyet Aniti)建於1928年,以紀念土耳其共和國成立。

 

塔克辛廣場一個主要的交通樞紐,一條長長的步行購物街獨立大街結束於這個廣場,懷舊電車從廣場沿大街行駛,結束於杜乃爾(1875年,世界上歷史第二悠久的地鐵線,僅次於倫敦地鐵)附近。

 

塔克辛廣場周圍有許多旅行社,酒店,餐館,酒館,和國際快餐連鎖店,如必勝客,麥當勞和漢堡王。這裡也聚集了伊斯坦堡的一些豪華酒店,包括洲際,麗思卡爾頓和馬爾馬拉酒店,是伊斯坦堡相當時尚的都會區。

 

由於塔克辛廣場位在交通樞紐上,這裡也經常舉行如遊行、新年慶祝活動或其他社會公眾活動的集會地點,廣場緊鄰伊斯坦堡的購物天堂─「獨立大街」,人潮洶湧可說是塔克辛廣場最大的特色。

 

DSC05286-1.jpg

 

廣場旁緊鄰伊斯坦堡的時尚區─「獨立大街」由於今天的伊斯坦堡也是陰雨綿綿,逛街的人潮也相對減少,意外顯的冷清ㄚ))) 

 

IMG_9449-1.jpg

 

芝麻餅(Simit),這是土耳其常見的庶民美食,一般都可以在經典的紅色小攤車買到。

 

同行的團員昨天在有頂大市集旁有買來嘗鮮,據說好吃不過有點硬。

 

一問才知道,原來最美味的芝麻餅是剛烤好的,由於沒有添加任何化學劑,早上剛出爐的芝麻餅才放半天,就有可能會跟石頭一樣硬。

(~~~這麼硬的東西不適合我…..)   

所以要是能吃到剛出爐的芝麻餅可是很幸運的事呢!!!  

 


 

▍土耳其的時尚購物天堂─獨立大街(Istiklâl Caddesi)

 

DSC05288-1.jpg

 

獨立大街舊名「佩拉大道」(法語:Grand Rue de Pera) 位於歷史悠久的貝伊奧盧區(Beyoğlu),是土耳其伊斯坦堡最有名的街道之一。

 

早在鄂圖曼帝國時期,這裡就是歐洲各國大使館的所在地,並有羅馬天主教堂、希臘正教聖三一堂、亞美尼亞教會、猶太會堂、清真寺等不同宗教的聚會場所,加上歐洲國家設立的學術機構,形成佩拉大道上精緻的石造建築群。

 

19231029日,為了紀念土耳其獨立戰爭勝利,土耳其政府將「佩拉大道」改名為「獨立大道」。

在各國領事館遷往新首都「安卡拉」後,獨立大道就變成行人徒步區,每到週末不論白天黑夜,這裡總是人潮川流不息,是伊斯坦堡繁華的不夜城。

 

DSC05308-1.jpg

 

獨立大街是一條優雅的步行街,大約3公里長,沿街有精美的精品店、音樂商店、書店、美術館、電影院、劇院、圖書館、咖啡廳、酒吧、開音樂會的夜總會、古老的糕點鋪、巧克力店和餐館。

 

整條大街被獨特的希臘建築所包圍,始於加拉塔橋塔附近的中世紀熱那亞社區,結束於塔克辛廣場(Taksim Meydanı)

 

IMG_E0468-1.jpg

 

來到獨立大街原先相當期待可以看到土耳其版的叮噹車─「古老的紅色電車」,非常可惜的是整條獨立大街都在「維修中」,連可愛的紅色電車也停駛了。  

 

 

土耳其版的叮噹車.jpg

 

(/google)

 

不少跟伊斯坦堡有關的旅遊指南常常使用獨立大街的懷舊電車當宣傳,總覺的歐式的復古建築就是要配上懷舊電車才對味,讓人有置身50年代歐陸的感覺,復古與時尚既衝突又和諧。

 

其實在1966~1990年,這二十幾年間,整個伊斯坦堡是没有電車的。

 

一直到1990年代,由於伊斯坦堡因引擎廢氣排放所引起的空氣污染,以及道路交通阻塞問題實在太過嚴重,伊斯坦堡市政當局迫不得已重新評估電車系統在伊斯坦堡市區的實用性,才又從博物館把古董電車搬出來,在改成行人徒步區的獨立大街上重新裝設電車線,讓市民可以搭乘。

 

沒想到這個懷舊電車竟然變成了來到伊斯坦堡的旅客必體驗的項目之一,無疑是為伊斯坦堡做了最好的觀光宣傳。

 

土耳其版的叮噹車-2.jpg

 

(/google)

土耳其版的叮噹車側面,有著木質的門窗以及手拉動的舊式鐵欄杆門,整個情境洋溢著濃濃50年代的風情,配上獨立大街沿途的歐式建築,讓人彷彿進入時光遂道回到50年代的感覺 。  

 

IMG_0472-1.jpg

 

早在鄂圖曼帝國時期,這條街稱為大街(Cadde-i Kebir),是鄂圖曼帝國知識分子喜歡去的地方,也是歐洲僑民的中心,19世紀的旅行者將君士坦丁堡(今伊斯坦堡)稱為「東方巴黎」,指的就是 Grande Rue de Péra 及其半歐半亞文化。

 

IMG_0469-1.jpg

 

IMG_9428-1.jpg

 

一整個早上都在這裡亂逛,街上的歐式建築真的有讓人置身於歐洲的錯覺(好吧~如果不能去歐洲來這裡也不錯) 

 

這裡也是在土耳其最後逛街買伴手禮的地方,看到很多人都殺紅了眼,拼命買,拼命的把里拉花光光。

 

 

「伊斯坦堡百年老字號甜品店」Hafiz Mustafa 1864

 

Hafiz Mustafa 1864.jpg

 

這間店真的是亂逛看到的,從外表看來儼然就是一間「高級的甜點店」。

 

IMG_9444.JPG

 

櫥窗內各式甜品的擺設,光是用看的就覺的精緻。

一直以來,土耳其軟糖就憑藉其Q彈的口感和豐富的口味受到人們的喜愛。

 

Hafiz Mustafa甜點店始於1864年,到今年已經有百年的歷史第一間店是由Ismail Hakki ZadeEminonu區所創,現在在伊斯坦堡主要的觀光區有四間分店,分別在SirkeciTaksimSultanahmetEminonu

 

與其他店鋪的軟糖相比,Hafiz Mustafa擁有幾乎所有口味的土耳其軟糖。五彩斑斕的軟糖或裹一層薄薄的糖粉,或沾著細碎的果仁,整齊擺放成櫥窗中最美麗的風景。

 

 

資訊1.jpg Hafiz Mustafa 官網

 

 


 

Tamara Restaurant & Cafe

 

DAY9-午餐.jpg

 

午餐在蘇丹艾哈邁德區小巷弄的餐廳中用餐,這裡離藍色清真寺很近,用餐時間人很多幾乎爆滿。

今天因為手腳太慢我們又沒搶到座位……… (=ω=)

 

這已經是不知道第幾次沒搶到位子了,沒地方坐的我們只能跟導遊擠同一桌。唉~!!!  

雖然我不介意跟 導遊同桌吃飯,但為什麼旅行社都會少排一個座位,連吃飯都要用搶的,搞什麼!!!!!

(每到吃飯時間都要不爽一次)  

而且我們很不幸的跟到家族親友團,只要派一個人坐著,整桌都是他們的。 (無言)  

 

食物的內容依舊是簡單的湯、沙拉、烤餅、雞肉飯…….在土耳其不管怎麼換都離不開這些變化,不過這間餐廳的食物確實蠻好吃的。

 

IMG_9482-1.jpg  IMG_9485-1.jpg

 

餐後,偷個空檔時間逛逛旁邊的小商店,看到了美輪美奐的燈飾跟陶瓷飾盤,很想把它們通通搬回家阿~!!!

這裡東西的品質又比有頂大市集中的東西要再好一些,看起來更精緻些,有頂大市集就是以價取勝吧~!!??!!

 

 

 

 

食2.png Tamara Restaurant & Café  

Sultanahmet Mahallesi Küçük Ayasofya Caddesi Sultanahmet

+90 212 518 46 66

 


 

▍探索伊斯坦堡的歷史街區─蘇丹艾哈邁德區(Sultanahmet)

 

幾乎每個到訪伊斯坦堡的旅人都會來這一區,因為知名主要的古蹟全部都集中在徒步可到達的範圍內,包含知名的藍色清真寺、聖索菲亞大教堂、托普卡匹皇宮等等。

 

 

 

▍拜占庭時期的賽馬場─蘇丹艾哈邁德廣場(Sultanahmet Meydani)      

 

蘇丹艾哈邁德廣場過去是拜占庭時代遺留的君士坦丁堡競技場,曾是賽馬與雙輪戰車等娛樂節目的重要場地,最出建於203年,君士坦丁大帝重新修建,當時長約450公尺,寬約130公尺,整體呈U型,東方的「皇帝看台」可以直通當時的皇宮,但是君士坦丁古宮殿已不復存在,1453年拜占庭帝國滅亡後,競技場淪為一片廢墟。

 

如今修復後的競技場更名為蘇丹艾哈邁德廣場,順著廣場往「藍色清真寺」走,延路可以看到當年所遺留下來的噴泉、方尖塔、牆柱、蛇柱。

 

 

 

君士坦丁堡競技場的歷史

 

君士坦丁堡賽馬場的位置.png

 

(/維基百科)

 

第一座賽馬場修建於這座城市還稱為拜占庭的時代,當時它是一個省會城市。公元203年,皇帝塞普蒂米烏斯·塞維魯重建了該城,擴建了城牆,並修建了賽馬場,用於戰車比賽和其他娛樂項目。

 

公元324年,君士坦丁大帝決定將首都從羅馬遷往拜占庭,並將該城更名為新羅馬(Neu Roma),很快又更名為君士坦丁堡。君士坦丁大帝大規模擴建城市,其中一項重要的工程就是修複賽馬場。估計君士坦丁賽馬場長約450米,寬約130米,能夠容納10萬觀眾。

 

賽馬道呈U形,皇帝看台(Kathisma)位於其東端。皇帝看台有一個通道可以直接到達大皇宮,這個通道只有皇帝和皇室其他成員可以使用。

 

在其北端,有四尊鎏金的銅駟馬雕像,不能確定是屬於古希臘還是古羅馬,它們在1204年遭到第四次十字軍的洗劫,運往威尼斯,安裝到聖馬爾谷聖殿的立面上,現在稱為聖馬爾谷之馬。

 

沿賽道排列的其他著名馬匹和戰車的青銅雕像,現在都已不存在。賽馬場布滿了眾神、帝王和英雄的雕像,其中著名的作品,有留西波斯的赫拉克勒斯雕像、羅慕路斯與雷穆斯與狼雕像,以及蛇柱。在皇帝君士坦丁七世的著作《典儀論》(De Ceremoniis)中,描述了在薩拉森或阿拉伯訪客參觀之際跑馬場的裝飾品,提到了罕見的紫色帷幔和掛毯。

 

 

在整個拜占庭時期,賽馬場是城市社會生活的中心,大量賭注押在了戰車比賽。

 

每次參加比賽的共有八輛戰車(每隊兩輛戰車),各由四匹馬拉動,在賽馬場的賽道上競爭。這些比賽不僅僅是簡單的體育活動,還提供了罕見的機會,讓皇帝和平民可以來到一起。在賽馬場常會舉行政治討論。

 

黨派之間的競爭,往往與政治或宗教對抗相交融,有時甚至形成騷亂,其中最嚴重的是532年的尼卡暴動,估計有30000人死亡,許多重要建築,如第二座聖索非亞大教堂在暴動中被摧毀。目前所見到的第三座教堂,是由查士丁尼大帝在尼卡暴動之後重建的。

 

 

君士坦丁堡始終未能從第四次十字軍的破壞中得到恢復,直到1453年拜占庭帝國滅亡。那時,跑馬場已成為一片廢墟。1453年,這座城市被鄂圖曼土耳其人征服,並成為鄂圖曼帝國的首都。

 

在鄂圖曼帝國時期,由於土耳其人對賽車不感興趣,賽馬場原來的用途逐漸被人遺忘。但是,這個地方始終沒有建造建築物,而且還被用於各種慶典活動。

 

 

今天,這一地區的正式名稱「蘇丹艾哈邁德廣場」,受到土耳其當局的精心維護。沿老的賽道一線已經鋪砌了路面,雖然真正的賽道位於今天路面的2米以下。賽道內倖存的古蹟,兩個方尖碑和蛇柱,現在位於風景優美的花園。

 

 

傳說中鑲金的紀念柱 牆柱 (Walled Obelisk)

 

IMG_9496-1.jpg

 

在廣場最南邊有座高達32公尺的牆柱,大約是9世紀時由君士坦丁七世所建,原本外表有一層鍍金的銅牌,但在第四次十字君東征時遭到洗劫,如今只留下柱心,被稱為「牆柱」,另有「君士坦丁紀念柱」之稱。

 

 

青銅螺旋蛇柱 (Spiral Column)

 

DSC05313-1.jpg

 

這個青銅柱最早來自希臘德爾菲(Delphi),即為希臘神話中「世界的中心」,也是著名的德爾菲神諭頒布地。它是古希臘三腳祭壇的一部分,最初位於德爾斐的阿波羅神廟,在公元324年被君士坦丁大帝移往君士坦丁堡。

 

8米高的柱頂曾有3個蛇頭,一直存在到17世紀末,其中一個蛇頭的部分現在在附近的伊斯坦堡考古博物館展出。

 

蛇頭.JPG

 

(/維基百科)

在伊斯坦堡考古博物館展出的蛇頭。

 

蛇柱的原型.jpg

 

(/維基百科)

1582年,奧斯曼在賽馬場舉行慶典活動,三個蛇頭還在蛇柱上(青銅蛇柱的原型)

 

 

來自埃及的方尖碑 (Obelisk of Theodosius)

 

IMG_0474-1.jpg

 

圖特摩斯三世方尖碑,又名狄奧多西方尖碑(土耳其語:Dikilitaş)是古埃及法老圖特摩斯三世的方尖碑(大約公元前1490年),原來安放在盧克索的卡奈克神廟,公元390年,羅馬皇帝狄奧多西大帝將其運回君士坦丁堡,安放在君士坦丁堡賽馬場(今土耳其伊斯坦堡的蘇丹艾哈邁德廣場),現在仍然保存完好。

 

此方尖碑是由整塊的花崗岩鑿成,碑身上的圖騰至今仍清晰可見古埃及的象形文字。而方尖碑的底座是一塊四面均刻有浮雕的白色大理石,其中一面有狄奧多西一世在競技場觀賞戰鬥時的情景。

 


 

▍蘇丹艾哈邁德清真寺(Sultanahmet Camii)

 

組圖1.jpg

 

(/google)

土耳其境內最崇高的清真寺─蘇丹艾哈邁德清真寺,清真寺的地位高低是看它有幾座「喚拜塔」來區分,在伊斯坦堡只有這座清真寺擁有六座喚拜塔,可見地位之崇高。

 

蘇丹艾哈邁德清真寺又有一個美麗的名字,它被人們稱為─「藍色清真寺」,得名的原因可不是清真寺的外觀是藍色的,起因於在清真寺的內部有著大小圓頂,圓頂上有百餘扇的小窗,當陽光穿過玻璃窗撲朔迷離的光線,讓清真寺內超過二萬片的藍色伊茲尼克磁磚,反射出華麗萬千的光芒,故得名「藍色清真寺」。        (◕‿◕)

 

IMG_0477-1.jpg

 

穿過前方巍峨的高牆,就進入了神聖的清真寺。

 

DSC05322-1.jpg

 

 

史上最華麗的清真寺建築

 

蘇丹艾哈邁德清真寺的設計是結合了奧斯曼建築及拜占庭教堂兩個世紀以來發展而得的精粹。

清真寺參照了鄰近的聖索菲亞大教堂的拜占庭特色,並加入傳統的伊斯蘭建築,被視為奧斯曼建築古典時期的最後一個大型清真寺建築。

 

這建築綜合了賽德夫哈爾·穆罕默德阿加師父希南的意念,以宏揚清真寺的龐大、莊嚴及壯麗。

清真寺由賽德夫哈爾·穆罕默德阿加設計,被認為是奧斯曼古典建築的最後一個典範之作。

 

蘇丹艾哈邁德清真寺有一個主圓頂,六個尖塔和八個二級圓頂。

該設計是兩個世紀奧斯曼清真寺發展的高潮。

 

它將鄰近的聖索菲亞大教堂的一些拜占庭基督教元素與傳統的伊斯蘭建築融為一體,被認為是古典時期的最後一座大清真寺。

建築師SedefkârMehmedAğa合成了他的主人思南的想法,旨在壓倒大小,威嚴和輝煌。

 

藍色清真寺外觀.jpg

 

在外觀上,賽德夫哈爾·穆罕默德用上了大量的物料,特別是石頭及大理石,甚至從其他重要建築上調動資源。

清真寺的布局不規則,因為建築師須考慮到建築地點的限制。建築物的正面是出入口,面對競技場。

 

此外,賽德夫哈爾·穆罕默德又參照希南第一個大型工程塞札德清真寺,具有同樣的方形四葉飾設計及廣闊的前院。

祈禱殿的上方是穹頂及半穹頂,中央穹頂的直徑是23.5米,高43米,由四條巨大的柱子支撐,這一點與愛第尼塞利米耶清真寺相似。

賽德夫哈爾·穆罕默德相當小心,運用了誇張的安全邊際,但卻破壞了穹頂優雅的比率。

 

支柱的基部由複合凸狀大理石溝紋組成,而上層則著了色,由一個刻有鍍金文字的嵌條分隔開。

整體具有視覺諧和的效果,將人們的目光帶到中央穹頂上。

 

前庭的風格與塞利米耶清真寺相似,除了邊角穹頂上的小塔。

前庭的面積與清真寺相約,被一道拱廊圍繞著,兩旁都設有沐浴設施,中央的六角形水泉與庭院的大小相比略小。

 

通往中庭的通道則自拱廊處延伸出來,半穹頂有良好的鐘乳石結構,頂上有一個較小的肋狀穹頂。

 

庭院出入口的上方繫著一條鐵鏈,只有蘇丹才可以騎著馬進入庭院,蘇丹得彎低頭進入庭院,這象徵式的動作確保了統治者在這神聖清真寺面前表現出謙卑。

 

 

藍色清真寺的修建歷史

 

在吉托瓦托洛克和約(Peace of Zsitvatorok)及對波斯人的戰事失利後,奧斯曼帝國蘇丹艾哈邁德一世決定要在伊斯坦堡建造一座大型清真寺以安撫安拉。這是第一所四十年以上的帝國清真寺。

 

以往的蘇丹都以戰利品來承擔建築費用,但艾哈邁德一世在位時並沒有贏取一些重要的勝利,不得不從國庫裡調用資金興建,卻引起了阿訇的憤怒。

 

蘇丹艾哈邁德清真寺建在君士坦丁堡大皇宮上,與聖索菲亞大教堂(當時伊斯坦堡最受崇敬的清真寺)及具象徵性的君士坦丁堡競技場相對。

 

南部的大部分建築都利用了大皇宮的根基、穹頂及圓頂地下室。一些在建築地點上的宮殿,如索科盧·穆罕默德帕夏的宮殿,都須出資購買並拆除。

 

 

 教學5.jpg ▍藍色清真寺建築師─希南徒兒賽德夫哈爾·穆罕默德阿加

 

藍色清真寺的建築師.jpg

 

(/藍色清真寺官網)

 

清真寺的建築工程始於16098月,由蘇丹親自主持動土儀式,艾哈邁德一世有意讓蘇丹艾哈邁德清真寺成為他的第一個帝國清真寺。

他任命著名建築師希南徒兒賽德夫哈爾·穆罕默德阿加負責這一項工程。

清真寺的詳細工程記錄在八卷書籍裡,現在收藏在托卡比皇宮裡。

 

開幕典禮舉行在1617年(1616年已有通行記錄),蘇丹可以在皇家包廂內祈禱。

 

蘇丹艾哈邁德清真寺在艾哈邁德一世統治後期仍未完工,直至穆斯塔法一世時。

蘇丹艾哈邁德清真寺是世上最令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古蹟之一,可與聖索菲亞大教堂媲美。

 

 

隨著時間的流逝,昔日帝國清真寺聖索菲亞博物館已不具被宗教用途,而蘇丹艾哈邁德清真寺儼然已成為新政權土耳其政府的代表。

 


蘇丹艾哈邁德清真寺平面圖.jpg

 

(/google+自行繪製)

 

進入蘇丹艾哈邁德清真寺須先跨過三道大理石門,踏入前庭後會看到高高低低不同的圓頂,中央圓頂的角穹架於四個半圓頂上,下方有小圓頂30座,小圓頂下共計有260個小窗,當太陽照射時,穿過玻璃窗的光線,照耀在清真寺內藍色伊茲尼克磁磚上,更顯得光采奪目。     

 

 

前庭(Avlu)

 

DSC05323-1.jpg

 

進入藍色清真寺後來到前庭,為了平衡整體的結構,清真寺的禮拜堂與前庭大小相同,被一道拱廊所圍繞,中央設有一處六角形的水泉。

 

IMG_9525-1.jpg

 

導遊把我們聚集在這解說歷史,還不斷交代女性需要圍頭巾,其原因是伊斯蘭教認為「女性的頭髮」會魅惑男性,故需要遮住。

 

不過,倒也不用包的跟阿拉伯女人一樣,只能露出眼睛,隨意拿條圍巾(絲巾)圍住即可,如果沒帶頭巾的人入口處也可以免費租借頭巾。

 

※進入藍色清真寺需要脫鞋(有提供塑膠袋裝鞋),女性需要圍頭巾遮蓋頭髮,不分男女皆不可露出胸口、雙臂與雙腿,入口處有提供免費的長袍與頭巾可借用。※

 

 

PS女性最好穿長褲,不要穿長裙,原先我只以為只要不露出雙腿就好了吧~!!!!  

長裙已經遮腿了,但是一到入口處,馬上被攔下來,說我穿這樣不行,硬是拿了一條長袍叫我圍上,導致我穿了「裙中裙」,裙中裙穿起來不但彆扭又很長,搞的我隨便走都會踩到,差點摔倒。   

 

 

喚拜塔(Minaret)

 

IMG_9520-1.jpg

 

清真寺外的高塔稱為「喚拜塔」或「宣禮塔」,以前宣禮員會爬上高塔頂端的陽台吟唱喚拜,喚拜聲響徹伊斯坦堡,召換穆斯林前往禮拜,但今日多用廣播來代替。

 

喚拜塔的數目也決定了清真寺的地位,喚拜塔數量越多則地位越崇高。

 

蘇丹艾哈邁德清真寺外部共有6座喚拜塔,因與麥加大清真寺的喚拜塔數目相同,僭越伊斯蘭教禮制,蘇丹艾哈邁德一世便出資為麥加清真寺增建第7座喚拜塔。

 

穆斯林一天禮拜5次,每次祈禱時間為90分鐘(祈禱時間會關閉),每日的祈禱時間都不一樣,全依照太陽時間計算,主麻日(週五)响禮後為穆斯林聚禮,請避免在這個時段參觀。

 

穆斯林在宗教上非常虔誠,在參觀時應避免打擾到教徒祈禱。

 

 

藍色清真寺內部

 

DSC05342-1.jpg

 

進入清真寺內部,抬頭仰望雄偉的穹頂,做工精緻無比,色彩斑斕的磁磚貼滿四周,透過陽光的照射更顯華麗,我只能先連~~~三聲來表達心中的驚嘆~!!!!!  

 

DSC05330-1.jpg

 

可以想像若在日正當中,陽光透過窗戶灑下,是多麼光彩炫目,如同在「神的境地」般。 

 

DSC05334-1.jpg

 

在清真寺內部的基部及柱子上都砌上超過20000塊手工陶瓷磚瓦,全部出產自伊茲尼克,磚瓦設計超過五十種鬱金香款式。

 

低處的磚瓦均是傳統設計的,高處的磚瓦則是各種華麗的花朵、水果及柏樹款式。

 

這些磚瓦都是由伊茲尼克的陶藝大師監制的,但蘇丹的法令限制了建築者對磚瓦的花費,而當時磚瓦價格上漲,導致後期所使用的磚瓦欠佳。已經褪色,釉料都變得模糊不清,而樓座牆身所用的磚瓦都回收自1574年托卡比皇宮失火後遺留的磚瓦。

 

DSC05325-1.jpg

 

-1.jpg

 

上層的顏料採用主要是藍色,但素質欠佳。

 

超過二百個設計精細的有色玻璃窗戶採納天然光線,現今則以吊燈輔助照明。在吊燈上置放了一些鴕鳥蛋,用以驅逐蜘蛛、避免蜘蛛結網。室內的裝潢包括古蘭經的經文,出自當代的書法家薩伊德·卡斯姆·古巴里(Seyyid Kasim Gubari)

 

DSC05340-1.jpg

 

地面鋪上了地氈,地氈由信徒捐贈,當地氈出現磨損後便會更換。寬大的窗戶予人感覺開揚,底層的窗扉飾以碎塊形工藝(Opus sectile)

 

每個對話室都設有五道窗戶,部分窗戶被蒙蔽,而每個半穹頂都有十四道窗戶,穹頂則有二十八道窗戶,窗戶上的有色玻璃是由威尼斯領主所送贈,大部分都被藝術價值甚低的現代窗戶取締。

 

IMG_9537-1.jpg

 

室內其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是聖龕,聖龕由經過雕刻的大理石所造,其上是鐘乳石壁龕及雙重刻板,附近的牆壁都鋪上陶瓦,但附近的窗戶卻不太華麗。

 

聖龕右邊有一個美輪美奐的講道壇,在星期五午間及宗教節日,阿訇會站在講道壇上講道。

清真寺內被設計成無論多麼擁擠,任何人都能夠看到及聽到阿訇講道。

 

皇室專用的亭台則位於東南角,包括一個講臺、一道走廊及兩間小幽靜室,可通往上層的皇室包廂。1826年土耳其新軍叛亂時,大維奇爾在幽靜室設立了總部。十道大理石製造的圓柱支撐著皇室包廂,皇室包廂內有其聖龕,飾以玉玫瑰及金箔,另有一百部古蘭經及誦經臺。

 

燈飾在以往都輔以黃金及寶石,燈罩上都有鴕鳥蛋及水晶球,這些飾品都已被移去。

 

牆上的牌匾寫有哈里發的名字及古蘭經經文,大抵出自十七世紀書法家卡斯姆·古巴里。

 

IMG_0482-1.jpg

 

清真寺內部無時不刻都聚滿了人朝,有前來朝拜的穆斯林,但大多數都是來自世界各地的觀光客,人人都想一睹世界聞名的藍色清真寺建築之美。

 

IMG_0486-1.jpg

 

禮拜殿四週用圍籬圍住,內部是禁止女性進入的。

心中不禁疑問,那女性的教徒是要去那兒祈禱???該不會是在圍籬外吧??!!  

 

IMG_9546-1.jpg

 

裡面都是伊斯蘭教教徒,正中央金碧輝煌的是聖龕,標示著「聖地─麥加」的方向。

許多人在此虔誠祈禱,莊嚴肅穆。

 

 

聖龕(Mihrab)

 

IMG_9539-1.jpg

 

(左為聖龕,右為講道壇)

 

清真寺的禮拜殿在聖龕後展開,以便讓全部參加禮拜的穆斯林都能看到麥加的位置。

伊斯蘭教不拜物,聖龕並不是用來供奉偶像的,而是用來標出麥加的方向。

 

麥加是伊斯蘭最重要的城市,位於今日的沙烏地阿拉伯,城中包含世界上最大的清真寺「禁寺」,意即「禁止一切邪惡之地」環繞克爾白而建,克爾白又稱「天房」或「黑石」,為一立方體建築,是先知穆罕默德進入麥加後,搗毀一切神像所剩的黑色殞石,穆斯林每次禮拜都要面對克爾白的方向朝拜,小一點的清真寺或旅館,會簡單標上麥加的方向,大一點的清真寺則會有華麗的聖龕。

 

 

講道壇(Minbar)

 

講道壇通常位於聖龕的右側,為一個階梯狀的高台,側邊會有華麗的雕刻,主麻日時伊瑪目(Imam)會在最上方宣講伊斯蘭教教義(Khutba)

 

什麼是伊瑪目?

伊瑪目在不同的流派中有不同的意思,在信奉遜尼派為主的土耳其,伊瑪目指的是導師,即為宗教領袖。

在信奉什葉派的伊朗、伊拉克,則指第一代伊瑪目阿里與其後裔。

 

 

唱經樓(Muezzin Mahfili)

 

一般大型的清真寺中會看到樓中樓的形式存在,位在講道壇的對面,於祈禱時間由宣禮員與伊瑪目的祈禱詞呼應對唱。

 

 

DSC05349-1.jpg

 

清真寺前方的廣場是唯一可以拍到清真寺全貌之地。

正當我們在這裡亂拍照時,突然遇見一位土耳其男子來要求跟我照一張像。 

哈哈哈…..受寵若驚、受寵若驚阿~!!!

 

先生,我可不是明星阿,別搞錯了…..

是說,亞洲人是很少見嗎??? 怎麼土耳其人愛和亞洲人拍照呢??

(感覺像在拍動物阿~~~!!!!)  

 

 

 

 

 

景點1.jpg  蘇丹艾哈邁德清真寺 (Sultanahmet Camii) /藍色清真寺(Blue Mosque)

※時間:

Opening Times  /  Closing Times

08:30   /   11:30

13:00   /   14:30

15:30   /   16:45

Opening For Friday

13:30

 

Sultanahmet Mah At Meydani Cad No: 7, İstanbul 34122, Türkiye

+90 212 458 44 68

▍交通:搭電車T1 Kabataş-BağcılarTramvay ,於Sultanahmet站下車步行

 

 

(本文參考/維基百科、土耳其完全指南By林穹鷗著、藍色清真寺官網)

 

 

未完待續………… 

 

2017。▍土耳其 Day-9 探索土耳其最終章─伊斯坦堡 (Istanbul) (

 

 

 

 

arrow
arrow

    clairetseng2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