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港天后宮媽祖巨神像津沙聚落馬祖風景區北海坑道大漢據點鐵板天后宮鐵堡

 

馬港天后宮

 

DNLT4317.JPG

 

媽祖在馬祖

 

馬祖列島因為馬祖澳的天后宮而得名。馬祖澳位於南竿西側,早在宋朝時就有人在此居留,在這裡曾採集到宋朝瓷片。「三山志」也記載南竿為「上竿塘」,至明清時代才改為南竿塘。

 

清道光年間鴉片戰爭後,福州開放口岸通商,由於馬祖村天后宮位於閩江口外航運要道,具有航標作用。清光緒二十年,英國海軍海圖官局,將馬港天后宮測繪在南竿的地圖上,那時即稱南竿島為「馬祖」島,這是文獻上最早出現「馬祖」島的地名,可見馬祖地名與天后宮有著密切的關係。

 

自古馬祖島上流傳著許多和媽祖相關的傳說,「媽祖」對馬祖人的意義,不僅是地名上的淵源,更是馬祖人的海上守護神與信仰的中心。

在境內的四鄉五島中,共有九座供奉媽祖的廟宇,其中,馬港天后宮最具代表性。

 

馬祖境天后宮是島上媽祖的信仰中心,信仰者眾,香火鼎盛。

在馬祖境天后宮內真實供奉媽祖陵墓,南竿馬祖村居民口耳相傳,當媽祖之父遭逢船難,她便投海救父,卻不幸遭惡浪吞噬,屍身漂至村內澳口,後經居民發現後拾起安葬,民眾為感其孝心,以雕刻鳳紋的石棺厚葬。

媽祖生前為善人間,又得地靈之利,於農曆九月初九在此羽化昇天。明朝時,媽祖受封為天妃;清康熙時晉封為天后,也就是天上聖母的別稱;因此,供奉媽祖的廟便命名為天后宮。

 

DSC00977-1.jpg

 

早年廟貌陳舊,民國32和平救國軍司令張逸舟曾督飭重建,後又經多次整修。

現為宮殿式建築,整體莊嚴,並且結合兩岸三地工匠共同完成,雕樑畫棟、精緻堂皇。本廟曾舉辦全縣無數場大型信仰文化活動,並經常與兩岸三地各天后宮往來會香,是馬祖香火最旺的廟宇。

每年媽祖農曆生日時,都會舉辦盛大的慶祝及繞境活動,當晚燈火通明,鞭炮聲不絕於耳,廟會氣氛濃厚。

 

DSC00963-1.jpg

 

馬祖天后宮不大,但非常莊嚴肅穆,一旁還有2位最知名的護法「千里眼」、「順風耳」,也刻劃的栩栩如生。

 

DSC00967-1.jpg

 

這尊是唯一一位登過世界之巔-「聖母峰」的媽祖神像,是由登山怪傑李小石(馬祖人),於民國98年揹著馬祖境天后宮的6寸媽祖像,攻上標高8848公尺的喜馬拉雅山,這是世界首位登上珠穆朗瑪峰的神明,也因此更增添了媽祖的光環。

 

 

教學5.jpg 媽祖傳說

據傳媽祖生於宋太祖建隆元年,卒於宋太宗雍熙四年;其祖輩可追溯及唐代,唐憲宗時莆田有個林牧有九個兒子,據說都曾任刺史,人稱「九牧林氏」,林默是林牧第十世孫女,父林願,世居莆田縣湄州嶼東螺村,因出生一個月從不啼哭過,其父為她取名為默娘。

 

據《三教搜神大全》云:默娘的母親「曾夢南海觀音與以優缽花,吞之,已而孕,十四月始娩身,得妃(林默娘)」,五歲時能誦《觀音經》,與神佛解下宿緣,長大後能通悟祕法,預知福禍,位鄉民驅邪祛病,極受里人愛戴,她經常乘船渡海,雲遊島嶼間,憑著其神通與一身好水性,在海上多次拯救遇難漁民和商旅,被人們稱呼為「神女」或「龍女」

 

清初,《使琉球記》記載:「天妃為父投海身亡」。《連江縣志》亦詳述其事:『媽祖於二十八歲那年,其父兄駕船行駛到閩江口海域,驟遇風暴巨浪濤天,船毀人溺。

媽祖毅然入海營救父兄,因浪濤洶湧不幸罹難,遺體雙雙漂流至馬祖澳口,村民將媽祖厚葬於天后宮靈穴現址,湄州嶼鄉親得知事故,將媽祖遺體迎回,徒留靈穴於此,千餘年來靈穴墓石皆未移動。

村民相傳:先民討海捕魚,遇暴風雨前夕或迷航時,岸邊乍現一團火球,引導漁船歸返避風險,據聞這團紅火是由媽祖靈穴發出,於是先民稱為「媽祖火」或「媽祖燈」』。

 

IMG_3619-1.jpg

 

媽祖墓穴,據說當年媽祖的遺體是放在這裡的,千餘年來靈穴墓石皆未移動。

 

關於媽祖升天的傳說有眾多版本,有人說是肉體飛升,也有人說是靈體飛升,不過以現今的科學角度來看,我比較相信後者。

 

媽祖墓穴正是靈氣聚集所在,稍有人為干擾或毀損意圖,媽祖立刻顯靈阻止,據說民國五十二年,國軍部隊進駐廟內辦理伙食,不慎將廟一隅燒毀,為平息鄉民眾怒,軍方允諾協建,施工至舖地磚時,因工兵不敬任意將地磚舖蓋於墓石之上;次日,上工時竟然發現墓石上地磚皆支離破碎,其餘地面完好如初。經擲茭請示,媽祖示意:「不得改變原貌」。

 

至民國九十年重建天后宮時,工人惟恐傷及聖物,欲暫時搬移原址,正用電鑽鑽地時,不料鋼硬無比的鑽頭突然斷裂,廠商擲茭請示媽祖後得知:「此乃靈穴不可更動」

當大廟落成,進行墓石彩繪時,任何材質的塗漆,皆難以著色,再經媽祖諭示:「墓石鳳雕圖樣保持原色」。

廟方乃順媽祖諭旨保持原樣,以強化玻璃罩蓋靈石,並立碑記以示媽祖崇德。

 

DSC00981-1.jpg  DSC00983-1.jpg

 

殿外的石柱雕刻也相當精美。

 

DSC00984-1.jpg

 

IMG_3699-1.jpg

 

夜晚的天后宮在燈光的襯托下超美,真的要早晚都來一次。  

 


 

媽祖巨神像

 

IMG_3633-1.jpg

 

在馬祖境天后宮的右側山上有一座媽祖巨神像,落成於200910月,代表著馬祖人民對於媽祖信仰的虔誠,本處也特別規劃「媽祖宗教文化園區」,從馬港境天后宮沿著祈福步道往巨神像前行,沿途石雕故事訴說媽祖昇天成聖的緣由,觀景平台則朝向媽祖故鄉的方向瞭望海景,祈願四海平安。

 

媽祖巨神像由365塊花崗岩為主結構雕琢而成,象徵著「365日、日日平安」,佇立在鄰近海岸的山丘上,看起來更是雄偉,法相慈悲,令人讚嘆;巨神像周邊,陳列由十二幅雕塑組成,述說媽祖得道成仙的故事;神像前的瞭望台遠觀似艘船,從遠處望向媽祖巨神像,就像媽祖乘著一艘船在海上航行,庇佑著當地居民。

 

200910月完工的媽祖巨神像,高度28.8公尺,是全世界最高的一座媽祖神像,正好符合連江縣四鄉五島總面積28.8平方公里,不過後來最新測量為29.6平方公里,所以在媽祖巨神像加上80公分的避雷針,高度正好為29.6公尺。

 

IMG_1493-1.jpg  IMG_1487-1.jpg  

 

在馬祖巨神像兩旁,佇立著二位左右護法「千里眼」、「順風耳」,也雕刻的栩栩如生。

 

DSC01002-1.jpg  IMG_3634-1.jpg

 

除了雄偉的媽祖像外,底下的船身建築現代化充滿科技線條感,彷彿在科幻電影中,往前則可以眺望湛藍的海洋。

 

IMG_3640-1.jpg

 

從巨神像正下方的門前山坑道進入,這條坑道名為「祈福坑道」,像這樣的坑道在南北竿時常看得到,尤其是已經開放觀光的據點,像06據點、08據點、大漢據點、南北竿的北海坑道等等,小的坑道約莫兩個人錯身通行,大的坑道可以讓快艇駛入~!!!

 

馬祖巨神像這裡幾乎沒有遮蔽物,很曬。     

 


 

津沙聚落 

 

津沙聚落-1.jpg

 

津沙位於雲台山下,南竿島西南方突出處的灣澳,是南竿最接近大陸第一大漁村聚落,因早先擁有如金砂般細緻的沙灘,故名金沙,後寫作津沙,是賞夕陽、踏沙灘的好去處。

 

歷經百年風華,如今的津沙,雖然蕭瑟滄桑,被遺留下來的馬祖建築,卻仍保留古樸的美感。

 

津沙聚落分成澳中、東邊山、西邊山、溪底等四個區域,清末起,連江、長樂、琅岐島等地居民陸續移入,是馬祖最多原籍大陸連江縣移民的村莊。早年漁產興盛,居民除海上捕撈外,也兼營釀酒、藥鋪、商號、煙館等行業,曾是南竿第二大村;當時村內曾設有私塾,因而文風興盛。

 

戰爭時期,日軍為控制閩江口航道進出,有一班兵力據守在西邊山的「雁廬」,而後鄰近漁場又遭逢破壞,居民紛紛外遷。

 

近幾年在當地政府與居民的努力下,將頹圮舊屋重現生機,蛻變成老酒館、民宿,讓老房子又注入了新活力,走在古色古香的巷弄中,每個轉角都是新風景。

 

DSC01036-1.jpg

 

津沙聚落早年為了預防海盜侵襲,這裡的巷弄很小,寬度只適合一個人行走,連窗戶都做的格外高跟小,就是為了怕海盜在夜晚破窗而入。

 

這裡窗戶的大小,一個成年人要穿過都很困難,我猜海盜會卡在窗戶上,動彈不得吧~!!!   

 

IMG_1697-1.jpg

 

走在古樸的街上,真的有時空穿越的錯覺。

 

DSC01041-1.jpg  IMG_3652-1.jpg

 

順著西邊山階梯口往上爬可以觀看許多聚落廢墟與海口,也能在廢墟群聚落裡頭探險,是來馬祖不可錯過的體驗。

往上走到最底,可見別具風格的馬祖津沙客棧。

 

IMG_3663-1.jpg

 

這裡的廢墟挺美的,也是拍照的好地方。

 

DSC01043-1.jpg  IMG_3660-1.jpg

 

走到上面,可以看到海口,湛藍的海水在陽光照射下,閃閃發光,看到大海就心情舒暢阿~~~!!!!!  

 

說到馬祖經典石厝建築群,北竿有芹壁、南竿有津沙。

馬祖地區的建築是傳統的閩東式建築。

民居建築材料多選擇以花崗岩為主、福杉為輔作為外牆建料,大致可分為四種,其中之一為「花崗岩牆」,再依據石材砌造的方法可分為亂石砌、平砌、勾丁砌、斜角砌、人字砌等。

 

亂石砌是馬祖傳統民居建築中最早使用的砌法,不需另外加工敲鑿,也是所貲較低的砌法。

 

平砌的作法是先將食材鑿成長方或正方體,再依序排列砌築,多用於門窗開口附近的牆面。

 

勾丁砌法時常用在石磚建築的轉角處,以穩固轉角處的磚石。也為馬祖傳統民居中常見的砌法,不同於亂石砌,此砌法石材體積較大,排列也較為工整,但也不如人字砌整齊。人字砌是馬祖民居的外牆砌法中最耗時與最費錢的工法,因此通常是家境很好的人家才得以採用。

 

 

DSC01017-1.jpg  DSC01029-1.jpg

 

此牆亂石砌。這裡的居民都會用酒罈子當牆頂裝飾,也蠻有趣的。

 

IMG_1495-1.jpg

 

勾丁砌法,時常用在石磚建築的轉角處,以穩固轉角處的磚石。

 

DSC01022-1.jpg

 

人字砌法,是馬祖民居的外牆砌法中最耗時與最費錢的工法,因此通常是家境很好的人家才得以採用。

 

DSC01020-1.jpg

 

屋瓦上會壓上石頭,防止瓦片被強風吹走,也是馬祖建築的特色。

 


 

全台灣最靠「北」的星巴克

 

DSC01049-1.jpg

 

午餐後,在等待車子來接駁的時間,導遊怕我們太熱,於是帶我們來全台灣最北邊的星巴克避暑,不錯~在離島也能喝星巴克。    

 


 

馬祖風景管理處 

 

2.jpg

 

馬祖,宛如一串天上灑落在閩江口的珍珠,素有「閩東之珠」美稱,島上多為崎嶇山地,有著迷人的山海之美,卻因地理位置的特殊,歷史際遇的巧合,成為海上的堅強堡壘,籠罩於神秘的面紗之中,直至民國81年戰地政務解除,民國88315日行政院將馬祖核定為國家級風景特定區,並於同年6月核准交通部觀光局成立馬祖國家風景區管理處以專責開發建設及經營管理工作,1126日管理處正式揭牌運作。馬祖,始展現獨特風貌於世人面前。

 


 

北海坑道

 

IMG_1523-1.jpg

 

北海坑道位處馬祖南竿鐵板海岸線,為一深入山腹,貫穿岩壁,呈「井」字形交錯的水道;水道高18公尺,寬10公尺,長640公尺,漲潮時水位達8公尺,退潮時為4公尺,步道全長700公尺,走完一圈約需30分鐘。

 

把堅硬的花崗岩鑿成井字型交錯的坑道,還能容納百艘艦艇,真可說是鬼斧神工的蓋世之作,這也是金馬地區最大的坑道碼頭。

深長的地底世界透著一股神秘氣息,配上坑道內的腳步聲、拉長的身影、水道徐徐的波動,氣氛令人著迷。

 

IMG_1528-1.jpg

 

一旁的雕像還原了當年工程的艱辛。

 

這座可供百餘艘登陸小艇使用的地底坑道,當年被視為高難度的工程,共出動2個師、3個步兵營、1個工兵營以及1個傾卸車連混合編為3組,不分晝夜輪流施工,歷經820個工作天才完成。

 

當時由於施工設備簡陋,除了用炸藥爆破外,全靠人力一鑿一斧挖掘花崗岩壁而成,不少官兵因而犧牲,工程之艱鉅、氣勢之壯闊,堪稱鬼斧神工之作。

 

IMG_1525-1.jpg

 

可以想像當年的海陸部隊,要扛著橡皮艇訓練,有多辛苦。

 

IMG_1546-1.jpg  IMG_1543-1.jpg

 

呈井字型的坑道,陰暗且幽長,海水相當清澈水中倒影清晰可見。

 

DSC01065-1.jpg

 

登上搖櫓舢舨船準備探索坑道,(船夫划,一船8人,150/),另外,日間坑道內可付費划獨木舟 (自己划,350)

 

DSC01069-1.jpg

 

舢舨船靜靜的在坑道內前行,潮濕的空氣感迎面而來,讓坑道內的氛圍更顯壓抑。(我都覺得快喘不過氣!!!) 

 

近年來,由於「藍眼淚」的盛行(每年的4-6月是藍眼淚的爆發季),再加上據點坑道口少有光害,北海坑道就成為南竿藍眼淚的追淚熱點之一,搭乘搖櫓船,慢慢搖入坑道內,尋覓散發細微光芒的光暈,是值得一探的體驗。

 

由於我們去的時間已經過了觀看藍眼淚的季節,所以是看不到的。

 

北海坑道

日間搖櫓時間 09:00 - 16:30   $150-/

藍眼淚體驗時間 18:30-21:00 (每半小時一個梯次)   $300-/

 

 

導遊說,在夜間的藍眼淚體驗,船隻會在黑暗中航行(坑道內的燈會全關),隨著船槳的拍打,濺起一片片藍色的水花,彷彿航行在星河中。很美~~~!!!   

 

DSC01077-1.jpg

 

北海坑道出入口(現已封閉),在那個戰爭年代,為了隱藏兵力而挖掘的北海坑道,特意將出入口藏在很隱蔽的地方,並利用馬祖花崗岩地質堅硬的特性,能夠提供極佳的保護。

 

DSC01055-1.jpg  DSC01057-1.jpg

 

「印地安人頭岩」位於北海坑道口左側海岸邊,順著大漢據點臨海的山勢稜線看去,可以看到海岸邊坡上有一座稜角,石壁受到海水和風力侵蝕後呈現不同的形狀,狀如印地安人的頭形側影,因而得名。

 

仔細觀看造型唯妙唯肖,讓人驚奇,不得不佩服大自然雕琢的能力及人類奇妙的想像力。   

 


 

大漢據點

 

DSC01081-1.jpg

 

南竿遊客中心附近沿著步道行走,來到位於南竿南方鐵板海岸線上的大漢據點,它控制莒光方向水道,戰略地位相當重要。

1975年,基於作戰任務需要,當時陸軍登步部隊官兵弟兄不分晝夜輪流施工,因當時設備簡陋,除用炸藥爆破外,其餘均靠人力一寸一土挖掘而成,於1976329日竣工。

 

DSC01079-1.jpg  IMG_1552-1.jpg

 

據點共分3層,最上層為軍方連部,第2層設有生活圈及預備機槍陣地,最下層設有490高砲陣地、簡報室、中山室、庫房、儲藏室等空間。

隨著戰爭情勢和緩,因具有觀光發展的價值,國軍便將大漢據點移交給馬管處,2006年整修完成。

 

DSC01083-1.jpg  IMG_1549-1.jpg

 

走入據點內,每一處槍口、砲口均面向海洋,充滿肅殺氣息,體現了國軍當年「緊扼海疆、大漢天威」之勢;另一面牆則標示敵鑑的模樣及大砲的射程,畢竟砲彈是很昂貴的,要一發不虛。

 

遊客可從南竿遊客中心旁步道進入,繞過據點上方,天氣好時,可以清楚的看見莒光的輪廓。

 


 

鐵板天后宮

 

D2-1.jpg

 

鐵板是地名,其來源是在這個村港口的海床,有一大片猶如堅硬鐵板的暗紅色之沉積岩,每當退潮的時候就會顯露出來,因此「鐵板」就成為這個聚落的名稱由來。

 

馬祖廟宇建築為閩東建築,跟我們一般在台灣看到的閩南式建築有很大不同,最大的不同點是封火山牆,封火山牆是一種屋頂與牆山的組合形式,多見於江南。其牆山高出屋頂,呈階梯狀,這樣可以有效防止火災蔓延,故得名。

 

DSC01091-1.jpg

 

鐵板天后宮,最著名的是殿中供奉的媽祖像。這尊媽祖不但是馬祖唯一的泥塑媽祖神像,且面容清秀,宛如少女,最接近原型,最接近傳說,因為媽祖昇天時仍是少女,這樣的媽祖聖顏,不只在馬祖,在全台各地都很少見。

 

廟內供奉天上聖母、威武陳將軍、華光大帝、臨水夫人、福德正神等眾神,神像與神龕雕工古樸細膩。

 


 

鐵堡

 

IMG_3678-1.jpg

 

想要深度體驗馬祖戰地風情,一定要來鐵堡,在這兒隨即可以感受到戰地的肅殺氣氛,因此處地形險要、便於觀測海面動靜,早年曾被闢為軍事據點,由一班最精銳的兩棲蛙人部隊日夜戍守西側海岸線,更因防禦工事需要,將岩礁內部鑿空,上面覆以水泥掩體,粉刷迷彩漆料,並設置草綠色防護網架,甚至在岸邊崖壁上插滿了防止水鬼摸哨、突擊的碎玻璃與鐵條,佇立於浪濤中。

 

這裡也是目前有在使用的營區,一樣,除了觀光區外,其他地方一律不能拍攝。

 

IMG_1706-1.jpg

 

鐵堡的入口處是拍照的絕佳地點,可以完整的拍到後方的鐵堡。

 

IMG_3676-1.jpg

 

在海上的一塊獨立岩礁「鐵堡」,須走過一段長長的棧道才能抵達,站在迷彩色的鐵堡上往外望是一片遼闊的海景,入夜後無光害的鐵堡更是藍眼淚季節時的追淚點。

 

這裡曾是以往防止大陸水鬼突擊的軍事據點,岩礁的內部闢出了許多小空間,是昔日阿兵哥們的的生活空間,通道兩側可以看見昔日的地下石室、射口、砲台、房間、廁所及廚房等空間井然羅列,麻雀雖小,五臟俱全,過去由於鐵堡位處偏僻,還配置軍犬防衛,是當時防區唯一有軍階的軍犬,循著坑道登上頂端,海面動靜一覽無遺,也能看到軍犬的圈養住所。

時至今日,硝煙遠離,小小的岩礁,曾是海防要塞,處處透露「鐵血剽悍、海上堡壘」的氣魄。

 

關於這裡導遊還說了另一個故事,早年兩岸還在戰爭期間時,這裡曾是以往防止大陸水鬼突擊的軍事據點,是沒有木棧道的,兩旁的礁岩上還插滿了碎玻璃,就是為了避免水鬼登陸,留在鐵堡內輪職的阿兵哥,三餐都是靠一條繩索運送。

 

有一日早晨,送了早餐過去,到了收餐時間,發現怎麼早餐都沒動?? 

 

岸上的士兵驚覺不對,立刻通報上級,馬上派人去查看,才發現,昨晚這裡被大陸水鬼偷襲,島上住守的人員全軍覆沒,全部的人都被割喉,連軍犬都沒放過,聽起來真的蠻嚇人的,慶幸我們生在一個和平的年代。

 

IMG_1586-2.jpg  IMG_1586-3.jpg

 

鐵堡內部空間非常狹小,寬度僅勉強1人通過,(上圖)為軍官床位,房間、廁所及廚房等也是非常狹小。

 

現在來到這裡,狹窄的走道及隱密的各個空間就像可以玩捉迷藏般神秘,穿梭其中,體驗當年的氛圍。

 

JWBG6605.JPG

 

夜晚散步來馬港天后宮,在燈光的照射下更顯柔美漂亮,有別於白天的莊嚴感,看著遠方的媽祖巨神像,望向海峽,祂就像明燈一樣指引著海上的漁民回航,也默默的守護馬祖。

 

 

 

arrow
arrow

    clairetseng2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